Apr 27, 2015

論語讀音

有关经典的版本和读音的问题

季谦先生,您好!有关经典的版本和读音的问题想请教您。

一、您主编的经典诵读本出版说明中说:“四书用朱熹集注本。”能否谈谈这样做的好处?
“注音亦尽量采用底本中所注。”这就是说依朱子注采用古音来读,这样对于现代人读经典有何意义?是不是读这样的版本更有古韵,更能流传久远或读这样的本子再读朱子的四书集注便相得益彰了?

二、对于古音实在不太了解,能否指点一下其方法和门径?
  1. 父没观其行(xing去声) 
  2. 恭近于礼,远(yuan去声)耻辱(ru去声)也。
  3.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yang 去声)
  4. 有酒食(si 去声),先生馔
  5. 揖让而升,下而饮(yin 去声)
  6. 殷人以柏(bo 阳平)
  7. 始作,翕(xi 去声)如也;从(zong 去声)之,纯如也
  8. 仪封人请见(xian 去声) 
  9. 从(zong 去声)者见(xian 去声)之
  10. 车(ju 阴平)

以上略举《论语》的前三篇一些字台版的读音,上面的读音应该就是古音的读法吧!还有一个小问题:“道之以政”,朱注:道音导。而读经本读dao(去声),是有误还是古音“导”也读“dao(去声)”?

三、在读音上还有一种情况:为什么大陆现在读作阴平的音,在台版课本中是标作阳平?

1、孰谓微(wei 阳平)生高直
2、质(zhi 阳平)胜文则野
3、昔(xi 阳平)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4、危(wei 阳平)邦不入
5、巍巍(wei 阳平)乎

以上是台版的标注,而内陆现今读阴平。若内陆要做以朱注为底本的正体字论语注音本(罗马字母注音),这类的读音如何依从?
=======================================
季谦:

承问,敬答如下:

一,语文特性总说:文字和语言,是人类沟通思想的工具。论语曾有记云:「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既然记出孔子教人读书(尚书)、读诗、和习礼时,是用「正音」(河洛中原周王室之官话,因为此乃关系到「国际」往来的学问,故用「官方语言,类似现代中国人用「国语」或「普通话」),可见孔子之讲学,一般情况下用的是方言──「山东腔」。当时不仅方言多样,连文字书写都各国不一,秦始皇始制车同轨和书同文,但语尚不同音,直至近代才有由国家统一的「普通话」。为何古人既注意到书写要同文,而不也把语音统一起来呢?我想一方面是语音的统一在技术上较为困难,而且书同文是比较重要的,语同音的重要性没那么大,尤其古时交通不发达的时候,人类思想传递最主要的管道是文字。现在,虽然语同音了,但语言是比文字还活得多的不稳定的东西,群众约定则俗成,其变化是很快的。文字可以一定两千年(到最近才又有伟大的领袖再出世来复位文字──简体),语音,可能一二十年就要重订一次。还有,如考虑到各地的腔调,几乎永远没法完全「标准」。所以,读经,或作学问,如果文本无误的话,语音只要八九不离十,即可达到互相沟通的目的,是不必那么在意的。

二,语音取择要领:楼上小楼说得对,同一个字,若读不同音,有时是有辨义作用的,俗称「破音」(如「方便」和「便宜」的便字不同义,故不同音)。但有时只是古今音的不同,音读虽不同而意义不变,俗称读音和语音(如「车马炮」和「汽车」的车字不同音,而「远上寒山石径斜」的「斜」,如读成「鞋」,则和「白云深处有人家」的「家」不协韵,故最好读「读音」──即古音──「侠」),更有的只是地方习惯的不同,(如「头发」的「发」,台湾小学课本读第三声,而电视洗发精广告学北京腔,念四声,我觉得很难听。简体字「发」「发」同字,可见也可以读第一声。如有人追问:三个读法中那一声对?则答:都不对!因为这个字古音念入声,不念入声的都不对。但明清以后「入派三声」,入声被忘记了,分派到平上去三声了,所以读什么调,也可以说都对)。而有辨义作用的破音之中,有的是有明显分别的(即:没读破音时,人皆认为读错了,如「方便」和「便宜」的「便」字,「行走」和「银行」的「行」字),有的则无明显的分别(如「行动」和「品行」的「行」字,今日都读为「形」,也不算出错。其实,此二者,一是动词,一是名词,严格来说,是应有分的。至于同样是「德行」一辞,其「行」字读成第二声和第四声,表意是不同的,一指道德的「行动」,一指道德的「情操」。一是动态的,一是静态的)。

三, 为今之计:但我看现在的人,上自政府,下至百姓,都乱了套了,尤其是大陆,半世纪来以反古为雄,更是「无法无天」了。所以,对于重要经典,如四书,我自觉要遵照古音,至少我有所本,立于不败之地,而朱熹又是个负责任的笃实的大家,为何不遵呢?除非谁更有学问了!

四,于是对承问诸条,可以简答如下:

1、父没观其行(xing去声)

此处「行」,不是一个个的「行动」,而是平日所养成的「情操」之意,是作名词用,故读去声,意义才得准确。

2、恭近于礼,远(yuan去声)耻辱(ru去声)也。

「远」作形容词读上声,作动词读去声较清楚。因为在此句中如把「远」字读为上声,此句的文法是不通的,因为没有动词了。

3、今之孝者,是谓能养(yang 去声)

古人将「养」字特别分出上声和去声,一是平常的「养育」义,一是「以下养上」的「奉养」义。此点分辨,可见古人在意于「爱」之品类有多样,所以自觉地在日常口语中表现了出来,正显中华民族的文化深度。你可以说古人那么噜嗦,真封建。但「礼」须耐烦,不耐烦者,必是还没进入到文明的心灵。

4、有酒食(si 去声),先生馔

「食」当动词「吃」,读二声。当名词「米饭」时,读去声。

5、揖让而升,下而饮(yin 去声)

「饮」字原是上声字,可作动词如「饮酒」和名词如中药之「生麦饮」。但有时「饮」的动作是主动的,有时是被动的,当有被动义(使人喝)时,读去声「印」。如古文「酌以饮寡人」,意思不是「倒酒把寡人喝了」,而是「斟酒给寡人喝」,所以在此,要读如「印」比较明白。又如陈琳有「饮马长城窟行」之诗,「饮马」者,其全部的意思是「把马牵到有水处让马喝水」,这一连串的整个动作,用「饮马」两字表示,此中文简省之道也。若在外文,则必须分主客,还要用被动格式,加个「使役助词」,是很烦的。中国人认为:如果不破个音,怎对得起这个「饮」字的重担?「揖让而升,下而饮」的「饮」字,意义更重大了,是表示:大家都射过了,射胜的这方,向射败者作揖,请败方升阶到堂上去饮酒(败方有酒喝!与洋人相反)。这些动作之复杂与庄严,恐怕须要将「饮」字的读音变一下,才得以尽其意蕴。现代的人都苟简了,什么都不讲究了,若坚持要读三声「引」,谁也不敢说一定不行,只不过脑子里现出的是「呼!喝!干杯啦!」的情景。(说到这里,我想到有朝一日,我有了书院,来书院读书的孩子,都要习射,也必用「揖让而升下而饮」之礼。)

6、殷人以柏(bo 阳平)
此读音语音之异,意思是:读书(尤其是古书)时读「勃」,讲话时(或读白话文)时念「摆」。

7、始作,翕(xi 去声)如也;从(zong 去声)之,纯如也从之,读如「纵之」,是「随之而放开来」的意思,和平常说「服从」「随从」之意稍异,故变其音以别之。

8、仪封人请见(xian 去声)

「见」字,主动去「看」时,读「件」,如孟子见粱惠王之见。被接见,读「现」,有如「出现在他人前面」的意思。有时候被动意在句首或句中,会用「见于」两字,更应读成「现」。如「庄暴见孟子,谓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云云」,这几句文中,有两个「见」字。显然,前一见字和后一见字,其文法地位不同,故前读「件」,后读「现」也。

9、 从(zong 去声)者见(xian 去声)之

「自何所来」之「从」,及「跟随」之」「从」读「阳平」,是动词义。作「跟从的人」解时,是名词,读去声。「见」字如上。

10、车(ju 阴平)

此古今音也,亦即读音语音之别也。试看下象棋的人是说「弃『居』保帅」,还是「『汽车』保帅」?便知所谓古今音,读音语音之不可不别也。

11、「道之以政」,朱注:道音导。而读经本读dao(去声),是有误还是古音“导”也读“dao(去声)”?

朱注所谓「道音导」者,是说「此处的『道』字和『导』是音同义同」的意思,「某某音某某,表其音同意同,是训诂家常用法也。而「导」字在历史中,只有一个读法,即去声「盗」,没有上声的音。现在读上声的,按理是错的,最少是不符古法的。

五,另问:至于在读音上还有一种情况:为什么大陆现在读作阴平的音,在台版课本中是标作阳平?
1、孰谓微(wei 阳平)生高直
2、质(zhi 阳平)胜文则野
3、昔(xi 阳平)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4、危(wei 阳平)邦不入
5、巍巍(wei 阳平)乎

以上这些字的音,甚至更多的两岸所念的调性不同的情况,更无所谓了。本来阴平阳平,在古时都是叫「平声」,但平声的发声有「清、浊」之分,后来,大体上,清平的就变成现在的阴平,即所谓第一声,浊平的,就变成阳平,即第二声。但我们到北京一看,北京人大体都是活的,他们讲话,每隔十几二十年就会变一些。不要怪他们耍怪,现在连人的性别男女都会变了,何况语音的阴阳相变?如果整个国家的语音要跟北京人变来变去的话,那我也无可置评了。

六,吾人之对策:这么多规矩!那遇到各版本有异同,我们应该咋办?请朋友放心,只要不太执着计较,混着过,不就没事了?所以凡有此困扰的人,我都劝他:「你拿到的书咋注,你就咋读,纵使读错了,也没大关系。如果你明知书上是错误的,或有自己的见解,那你就把书改一改,改对改错,也没大关系。」曾有人问:「您的唐诗把「白」字注成「勃」音,李白念成李「勃」,请问我是教孩子念李白还是「李勃」?我说:随你便,但孩子只要熟读唐诗三百首,将来孩子长大了,必定知道李「勃」就是李白。

总之,我的意思是:真正有大学问比较重要,一丁点的这些读音可以不必太计较,不要因小失大。一个有学问的人,读音与人不同,甚至读错了音,别人也不敢说他错。没有学问的人,纵使字字都读对了,我也不敢便相信哩。

2008/09/14 02:19p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