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n 29, 2018

課堂紀要

【家庭作業】

如果方便的話,家長們可以把孩子在家讀經的音頻或視頻採錄一段,發到群裏。這樣可以鼓勵自己的孩子,也可以讓孩子們互相感受到學習氣氛。

在家裏讀經時,如果孩子累了,可以嘗試用節奏法讀經,提提神。

非常感謝諸位家長每次課前通知孩子不能來上課。這樣我們打印材料時,能夠掌握打印的數量。

【讀經音調】

入聲字的關注。
用節奏法讀經。

【值日生】

今天的值日生是童話。童話在課堂上宣佈了同學得分情況。

【白話閱讀】

以下是本周经文的白话译文(摘自杨伯峻先生的《孟子译注》)。上課時沒有時間講解全部經文。這是作為讀經之餘的白話閱讀。班上的大孩子應該可以讀懂。如果讀不懂的話,家長們可以幫助一下,做親子共讀,這樣也提高孩子的閱讀能力。
_
当孟子住在邹国的时候,季任留守任国,代理国政,送礼物来和孟子交友,孟子接受了礼物,并不回报。又当孟子住在平陆的时候,储子做齐国的卿相,也送礼物来和孟子交友,孟子接受了,并不回报。过了一些时,孟子从邹国到任国,拜访了季子;从平陆到齐都,却不去拜访储子。屋庐子高兴地说:“我找到了老师的岔子了。”便问道:“老师到任国,拜访季子;到齐都,不拜访储子,是因为储子只是卿相吗?”

答道:“不是;《尚书》说过,‘享献之礼可贵的是仪节,如果仪节不够,礼物虽多,只能叫做没有享献,因为享献人的心意并没有用在这上面。’这是因为他没有完成那享献的缘故。”

屋庐子高兴得很。有人问他。他说:“季子不能够亲身去邹国,储子却能够亲身去平陆,〔他为什么只送礼而不自己去呢?〕”

淳于髡说:“重视名誉功业的为着济世救民,轻视名誉功业的为着独善其身。您为齐国三卿之一,对于上辅君王下济臣民的名誉和功业都没有建立,您就离开,仁人原来是这样的吗?”

孟子说:“处在卑贱的职位,不拿自己贤人的身分去服事不肖的人的,这是伯夷;五次往汤那里去,又五次往桀那里去的,这是伊尹;不讨厌恶浊的君主,不拒绝微贱的职位的,这是柳下惠。三个人的行为不相同,但总方向是一样的。这一样的是什么呢?应该说,就是仁。君子只要仁就行了,为什么一定要相同呢?” 淳于髨说:“当鲁缪公的时候,公仪子主持国政,泄柳和子思也都立于朝廷,鲁国的削弱却更厉害,贤人对国家的毫无好处竟像这样的呀!”

孟子说:“虞国不用百里奚,因而灭亡;秦穆公用了百里奚,因而称霸。不用贤人就会遭致灭亡,即使要求勉强存在,都是办不到的。”

淳于髡说:“从前王豹住在洪水旁边,河西的人都会唱歌;绵驹住在高唐,齐国西部地方都会唱歌;华周、杞梁的妻子痛哭她们的丈夫,因而改变了国家风尚。里面存在了什么,一定会表现在外面。如果从事某种工作,却见不到功绩的,我不曾看过这样的事。所以今天是没有贤人;如果有贤人,我一定会知道他。”

孟子说:“孔子做鲁国司寇的官,不
被信任,跟随着去祭祀,祭肉也不见送来,于是匆忙地离开。不知道孔子的人以为他是为争祭肉而去,知道孔子的人以为他是为鲁国失礼而去。至于孔子,却是要自己背一点小罪名而走,不想随便离开。君子的作为,一般人本来是不知道的。”

時謙學堂•致知班 WeChat聊天室的聊天記錄如下,請查收。

—————  2018-02-03  —————

江帆  12:40

今天上課經文中提及齊桓公為春秋五霸之首。以下是四書中的相關經文。

江帆  12:41

憲問第十四

16) 子曰:「晉文公譎而不正,齊桓公正而不譎。」

17) 子路曰:「桓公殺公子糾,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子路說:「齊桓公殺公子糾時,召忽殉死,管仲卻不去死。管仲不算仁人吧?」孔子說:「齊桓公九合諸侯,不用武力,都是管仲的功勞。這就是仁,這就是仁。」

18) 子貢曰:「管仲非仁者與?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披髮左衽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爲諒也,自經於溝瀆,而莫之知也!」

八佾第三

22)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儉乎?」曰:「管氏有三歸,官事不攝,焉得儉?」「然則管仲知禮乎?」曰:「邦君樹塞門,管氏亦樹塞門。邦君爲兩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

憲問第十四

10) 或問子產。子曰:「惠人也。」問子西。曰:「彼哉彼哉!」問管仲。曰:「人也,奪伯氏駢邑三百,飯疏食,沒齒,無怨言。」

《孟子》 梁惠王章句上 第七章

齊宣王問曰:「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乎?」 孟子對曰:「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後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無以,則王乎?」

公孫丑章句下 第二章

桓公之於管仲,學焉而後臣之,故不勞而霸。 湯之於伊尹,桓公之於管仲,則不敢召。管仲且猶不可召,而況不爲管仲者乎?

今日經文節選:

「五霸者,摟諸侯以伐諸侯者也;故曰: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 五霸,桓公爲盛。葵丘之會諸侯,束牲、載書而不歃血。初命曰:『誅不孝,無易樹子,無以妾爲妻。』再命曰:『尊賢育才,以彰有德。』三命曰:『敬老慈幼,無忘賓旅。』四命曰:『士無世官,官事無攝,取士必得,無專殺大夫。』五命曰:『無曲防,無遏糴,無有封而不告。』曰:『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後,言歸于好。』 今之諸侯,皆犯此五禁,故曰:今之諸侯,五霸之罪人也。

白話故事來源於史記:

《史記》 管晏列傳

管仲夷吾者,潁上人也。少時常與鮑叔牙游,鮑叔知其賢。管仲貧困,常欺鮑叔,鮑叔終善遇之,不以為言。已而鮑叔事齊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糾。及小白立為桓公,公子糾死,管仲囚焉。鮑叔遂進管仲。管仲既用,任政於齊,齊桓公以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謀也。 管仲曰:「吾始困時,嘗與鮑叔賈,分財利多自與,鮑叔不以我為貪,知我貧也。吾嘗為鮑叔謀事而更窮困,鮑叔不以我為愚,知時有利不利也。吾嘗三仕三見逐於君,鮑叔不以我為不肖,知我不遭時也。吾嘗三戰三走,鮑叔不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糾敗,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鮑叔不以我為無恥,知我不羞小睗而恥功名不顯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 鮑叔既進管仲,以身下之。子孫世祿於齊,有封邑者十餘世,常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賢而多鮑叔能知人也。 管仲既任政相齊,以區區之齊在海濱,通貨積財,富國彊兵,與俗同好惡。故其稱曰:「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上服度則六親固。四維不張,國乃滅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順民心。」故論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為政也,善因禍而為福,轉敗而為功。貴輕重,慎權衡。桓公實怒少姬,南襲蔡,管仲因而伐楚,責包茅不入貢於周室。桓公實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於柯之會,桓公欲背曹沫之約,管仲因而信之,諸侯由是歸齊。故曰:「知與之為取,政之寶也。」 管仲富擬於公室,有三歸、反坫,齊人不以為侈。管仲卒,齊國遵其政,常彊於諸侯。後百餘年而有晏子焉。 太史公曰:吾讀管氏牧民、山高、乘馬、輕重、九府,及晏子春秋,詳哉其言之也。既見其著書,欲觀其行事,故次其傳。至其書,世多有之,是以不論,論其軼事。 太史公曰: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

課堂上我們吟誦了《春曉》。

Jan 27, 2018

課堂紀要

【孔子去魯】

《史记·孔子世家》云:

“齐陈女乐,季桓子微服往观,怠于政事。子路曰:‘夫子可以行矣。’孔子曰:‘鲁今且郊,如致膰乎大夫,则吾犹可以止。’ 桓子卒受齐女乐,三日不听政,郊又不致膰俎于大夫,孔子遂行。”

曰:「孔子為魯司寇,不用,從而祭,燔肉不至,不稅冕而行。不知者以為為肉也。其知者以為為無禮也。乃孔子則欲以微罪行,不欲為苟去。君子之所為,眾人固不識也。」

孟子说:“孔子做鲁国司寇的官,不
被信任,跟随着去祭祀,祭肉也不见送来,于是匆忙地离开。不知道孔子的人以为他是为争祭肉而去,知道孔子的人以为他是为鲁国失礼而去。至于孔子,却是要自己背一点小罪名而走,不想随便离开。君子的作为,一般人本来是不知道的。”

【論語 微子】

齊人歸女樂,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

齊國人送來一些歌女,季桓子接受了,三天不上朝。於是,孔子離開了魯國。

孔安國注:「桓子,季孫斯也,使定公受齊之女樂,君臣相與觀之,廢朝禮三日。」

據史記孔子世家說,魯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攝相事,與聞國政三月,商品不二價,路人不拾遺,魯國大治。與魯為鄰的齊國,深恐魯用孔子行霸,不利於齊,因此採用犁鉏所說之計,以女樂迷惑魯君,破壞孔子為政,於是選了八十名美女,能歌善舞,以及文馬三十駟,致贈魯君,陳列在魯國城南高門外。季桓子引魯君往觀,終於接受。定公果然為女樂所迷,以致連續三日不理朝政。不久,魯國郊祭,又不依禮將祭畢的膰肉分送大夫。因此,「孔子行。」孔子便辭官離開魯國,前往衛國。

【課堂紀要】

宣佈孩子們讀經的分數。
給王竹和童謠獎品。
趙孝爭死的故事(白話文)
講解以幣交的禮節。
用節奏法讀論語。
採用自讀法讀《孟子》。
每週推一篇有關《孟子》的博文。

【值日生】

今天的值日生是童謠,值日生的職責如下:

臨上課以及臨下課喊口令。
課後打掃教室,整理桌椅。保持教室整潔。
課間搖鈴。

下週的值日生是Sofia.

【五分鐘的休息】

宣佈分數。
鼓勵孩子。
講故事。
講解經文。

【白話閱讀 - 趙孝爭死】

汉朝时候,有一个人姓赵,单名叫孝的,表字常平,和他的弟弟赵礼,很是友爱的。有一年,年成荒歉得很,一班强盗占据了宜秋山,把赵礼捉去了,并且要吃他。


赵孝就赶紧跑到了强盗那里,求恳那班强盗们说道,赵礼是有病的人,并且他的身体又很瘦,是不好吃的。我的身体生得很胖,我情愿来代替我的弟弟,给你们吃,请你们把我的弟弟放走了。强盗还没有开口说话,他那弟弟赵礼一定不肯答应。他说道,我被将军们捉住了,就是死了,也是我自己命里注定的,哥哥有什么罪呢。两兄弟抱着,大哭了一番。


强盗也被他们感动了,就把他们兄弟俩都释放了。这件事传到了皇帝那里,就下了诏书,加以褒奖,将事情昭示天下,这是兄友弟恭的最好的典范。


恶至杀人而食的盗贼,而且当盗贼们饥肠辘辘亟待食人之时,尚可被感化起慈心,则世间还有不能被感化的人么?《大学》书中说:“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不正讲的这些吗?

以上的白話文,每個孩子都收到了一份。交代孩子回家閱讀。我們在課堂上講了故事,並齊讀了兩三遍

另外還給孩子了一份這個故事的升級版(文字更多)。有時間就讀一下。




Jan 20, 2018

凱風

《詩經》賞析:〈凱風〉

作者:明珠
(選自http://www.epochtimes.com/b5/16/6/28/n8045881.htm)

詩經.國風.邶風.凱風

凱風自南,吹彼棘心。
棘心夭夭,母氏劬勞。

凱風自南,吹彼棘薪。
母氏聖善,我無令人。

爰有寒泉,在浚之下。
有子七人,母氏勞苦。

睍睆黃鳥,載好其音。
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註釋:

1. 凱風自南,吹彼棘心:凱風,南風。夏季一般是吹南風或東南風。古人認為南風有利於農作物的生長。《毛傳》:「南風謂之凱風。樂夏之長養(植物以能得到整個夏天南風的滋養而快樂),棘,難長養者。」棘,音集;叢生的酸棗樹,這種小樹很難長大,夏天因為有南風,所以是它的生長期。《說文》:「棘,小棗叢生者。」棘心,棘木之心。朱熹《詩經集傳》:「棘,小木,叢生,多刺難長,而心又其稚弱……以凱風比母,棘心比子之幼時。」

這兩句的大意:(夏天)凱風從南邊吹來,它吹在棘木上並滋養著小樹心。言外之意,用凱風比喻母親,用棘心比喻孩子,母親生養孩子多不容易啊!

2. 棘心夭夭,母氏劬勞:夭夭,形容樹木枝葉茂盛,枝幹壯實。與《詩經.桃夭》:「桃之夭夭」意思相同。棘心夭夭,是說棘木長大了。母氏,先秦時期官宦之家孩子對親生母親的稱呼。劬,音渠;勞累。《說文》:「劬,勞也。」劬勞,辛苦勞累。這兩句的大意是:我們就如棘木之心那樣漸漸長大了,可是(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母親不知道經歷了多少辛苦勞累。

3. 凱風自南,吹彼棘薪。母氏聖善,我無令人:薪,音新;柴草。古代燒火做飯用的乾柴及乾草稱為「薪」。棘薪,棘木的薪柴,因棘木是小樹木,所以它成材後也只能做燒火做飯的木柴。因此「棘薪」比喻母親把我們這幾個兒子養育長大後,兒子沒有成為棟樑之材,反而成了庶人。因為先秦時期只有庶人才負薪[1],官宦之家所用的柴草則是向庶人購買或以物易物。

聖,睿,《尚書.洪範》:「睿作聖(思慮通達就能聖明)」聖善,賢惠善良。令,《說文》:「令,發號也。」在古人的觀念中,只有大德之士才能當大官,才能發出號令。
令人,借指品德美好的人。

這四句的大意:(夏天)凱風從南邊吹來,棘木也成長為薪柴;母親是那麼的賢惠和善良,可是我們這七個孩子卻不能成為品德美好的人。(言外之意:薪柴只能當柴火用,不能成為棟樑之材,辜負了凱風的滋養。以之借喻,我們這七個兒子由母親含辛茹苦的撫養長大,卻沒有一個成為品德美好的人,辜負了母親的期望。)

4. 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勞苦:爰,音袁;在本詩中既是語氣助詞又有「遷徙」或「途經」的意思,與《詩經.擊鼓》:「爰居爰處,爰喪其馬」意思相同。寒泉,本詩指清洌(清澄而寒冷)的井水,出自《易經.井》:「井洌寒泉,食。」浚,衛邑,在今河南省濮陽縣一帶。

這四句大意:(我們來到浚這個地方)那裏有井水,(夏天)清洌的井水滋潤著浚城的民眾。母親啊!您含辛茹苦地將我們七個孩子培養成人。(言外之意:我們七個兒子卻不能如寒泉水那樣的回報於母親。)

5. 睍睆黃鳥,載好其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睍睆,音現緩;美麗的樣子或借指和顏悅色貌。黃鳥,黃鶯、黃鸝鳥。載,本意為乘載,聲音依托於空氣而傳播,因此本詩引申為傳播、傳唱。這四句的大意為:黃鸝鳥不僅美麗悅人,它的叫聲也讓人感到舒服。可是我們這七個兒子卻不能和顏悅色的孝順母親,讓母親悲傷的心情得以寬慰。

賞析:這首詩說的是慈母文羋和她七位兒子的故事。此事發生在公元前643年(魯僖公十七年)。孟夏四月,七位孝子從齊國國都臨淄出發,徒步五千多里[2],歷經半年,送母親文羋回歸楚國。七位孝子後來都成為楚國的上大夫,《左傳》及《史記》破例記載了這個結局,因為〈凱風〉是他們寫的,而且文羋及七位孝子的故事在當時可謂家喻戶曉。孟子在〈告子章句下〉特地講解了此詩的部分內涵。只是因為文羋當時的地位很低,所以正史中並無記載此故事的前因後果。由於一些原因,這個背景故事沒有流傳下來。

此故事感人至深,又發人深省。要正確理解本詩的內涵,必須知道本詩的背景故事。

春秋時期,齊國國君齊桓公(公子小白)即位後的第五年(公元前681年),娶周釐王的女兒王姬為正妻。因為齊桓公有管仲、鮑叔牙等人輔佐,所以開始在諸侯中稱霸。楚國的國君楚文王事先得知消息,為了與齊國結盟,通過運作,成功地將自己的嫡生女兒文羋作為王姬的陪嫁(右媵)跟王姬一起嫁給齊桓公。

文羋是一位美麗、端莊、賢惠的女子。王姬沒有生孩子,而文羋卻連生了幾個兒子,所以在婚後的十年間,文羋很得齊桓公的寵愛。可是文羋卻不敢恃寵而驕,對王姬的禮數不敢或缺,不敢做任何逾越之事;並盡心盡力的養育孩子,對孩子從小就嚴加管教,孩子們也都很懂事守禮。

齊桓公上位十幾年以後,開始確立了在諸侯中霸主的地位,同時也助長了他自己驕傲的性格及色慾方面的執著。本來,依照周禮的規定,「諸侯壹聘九女,諸侯不再娶。(《公羊傳.莊公十九年》)」這是說諸侯國君在正常情況下有嫡夫人一名,世婦兩名(相當於卿這一級官員的待遇,以左右媵充當),妻兩名(相當於大夫這一級的待遇,以嫡夫人陪嫁的侄娣充當。)妾四名(相當於士官的待遇)。除此之外不能再娶,《禮記.曲禮下》:「公侯有夫人,有世婦,有妻,有妾。」不管是天子還是諸侯國君,一生只能有一位正妻(王后或夫人),只能與一位女子舉行成婚禮並「同牢而食,合巹而酳。」這是在上天的見證下夫妻雙方相濡以沫的承諾,夫妻雙方哪一方違背了這個承諾,就算是在造業,而且有可能會遺禍子孫。

在這種情況下,齊桓公應該依照周禮的規定立右媵之子為太子,也就是立文羋的長子為太子,並將他送到王都大學讀書,那裏是培養周朝各級官員的搖籃。西周時期,從天子到大部分的諸侯國君都從那裏畢業出來;諸侯國的下大夫及以上官員的嫡長子也都可以到王都大學讀書;管仲、鮑叔牙都是從王都大學畢業出來的。周禮中的部分傳承就留在王都大學,那裏的教師官員會根據學生的身分因人施教。齊桓公原來就不是齊僖公的嫡生兒子,所以他連上王都大學的資格都沒有(周禮的詳細規定請參考〈江有汜〉的賞析)。

齊桓公不僅不立文羋之子為太子,還以文羋跟王姬不同姓為藉口[3],不承認文羋的地位是右媵(相當於世婦)。以無嫡子為藉口娶了徐國國君的女兒徐嬴為二夫人(同樣有陪嫁),並與徐嬴也舉行「同牢而食,合巹而酳」的成婚儀式,這是嚴重違背周禮相關規定的行為。可是,徐嬴還是不會生孩子,齊桓公還不悟,過了幾年又娶了三夫人蔡姬(蔡國國君的女兒,同樣有陪嫁),而蔡姬還是不會生孩子。《左傳》及《史記》都記載了齊桓公違反周禮規定的事情[4]。

即使這樣,齊桓公還是不滿足,又給了六個自己寵愛的女子如(同)夫人的待遇。而文羋的地位卻每況愈下,特別是王姬去世後,文羋從原來的世婦待遇,一直下降到妾室。文羋所生的七個孩子的地位也因為母親地位的下降而相應降低,大兒子原來在國都中當上大夫,後來被貶為到六鄉去當士官,因為母親地位降低了的緣故。即使這樣,文羋都任勞任怨,也不允許自己的孩子跟其他人爭權奪利,更不允許他們在家庭內外跟人說任何抱怨的話。

古代諸侯國君的妾也是很辛苦的,每年的季春三月開始要跟夫人到桑田勞作,養蠶吐絲,染絲及織布製衣,不僅要做分內的活,而且當夫人身體不好時,夫人的活也是文羋幫忙做(因為一些周禮中精華的傳承,比如夫人專用的織布製衣設備,一般人根本不允許看,也不懂得如何配合口訣使用。)文羋回來還要教養孩子,所以是相當辛苦的。

事情就發生在公元前643年的季春三月,文羋的第七個孩子已經十歲了,依照周禮的規定,周朝時期的孩子到十歲就要去小學讀書並在學校寄宿,每月的朔望之日可以回家省親。而諸侯國君的所有兒子都可以在國都小學及大學讀書,但在初次報名時必須得有諸侯內府的印信為證。原來此印信為嫡夫人王姬掌管,王姬沒有妒嫉心,文羋又對王姬很尊敬,因此王姬跟文羋的關係挺好。王姬去世後一應事務都由徐嬴夫人掌管。(當時三夫人蔡姬已經因為一件玩笑的事情被齊桓公趕回娘家,而蔡國國君一怒之下將蔡姬改嫁與他人,讓齊桓公戴上綠帽子。詳情請參看《史記.齊太公世家》)

每年的仲春二月是開學的日子,文羋本來沒覺得會有麻煩,所以提前幾天去徐嬴夫人的住處討印信,結果連門都沒得入,下人直接告訴文羋說徐嬴夫人不見她。而回來後的幾天,孩子看到其他的小夥伴都去上學了,就哭著要母親讓他去上學。文羋又去了徐嬴夫人住處幾次,依然沒有見到徐嬴。就這樣拖到三月初,孩子每天吃完飯也不說話,就對著天空發呆。文羋看在眼裡急在心裏。文羋的其他六個兒子有四個已經在齊國為官,有兩個在國都大學讀書。眼看第二天就是要去桑田勞作的日子,文羋為了徐嬴考慮,不想把事情公開化,因為如果當著家族所有婦女及記事女官的面跟徐嬴討印信,徐嬴夫人肯定會被所有的人認為做錯事了,這事情會被記錄下來。文羋的孩子再怎麼說也是齊桓公的兒子,像齊國那樣的大國,齊桓公就如同姜姓這個大家族的族長,家族還有宗老,家臣,家將,家丁等,這些人的孩子都可以去上學。其實,文羋如果心地不是那麼善良,直接到家族宗老那去反映此事,把事情鬧大,徐嬴夫人也很難下台。或者文羋如果沉得著住氣,到傍晚時徐嬴也要派人把印信送來。

文羋不想把事情拖到第二天,抱著一顆為他人考慮的善心,又去找了徐嬴一次,而這一次徐嬴終於見了文羋。徐嬴自己不會生孩子,而文羋一個地位低下的妾,卻給齊桓公生了七個兒子,所以見到文羋就有氣。以前王姬在的時候,徐嬴拿文羋沒辦法。現在終於逮著機會了,所以徐嬴夫人就狠狠的數落文羋,而且是當著很多下人的面,徐嬴一直教訓了文羋一個多時辰,眼看太陽快要下山了,文羋不敢吭聲,但心裏越來越急,以為徐嬴夫人不肯給印信,在徐嬴夫人說話停頓的時候,忘記了行禮,低頭輕聲地說了一句話:「求夫人給個印信吧。」

這句話一出口,就壞事了,因為文羋犯非禮了。根據周禮的規定,父母親或長輩、家族中地位高的人,在跟子女、晚輩或地位低的人訓話時,地位低的人絕對不能插嘴,更不允許爭辯,必須垂手恭聽,在長輩示意可以說話時,還必須先行禮再說話,而且說話時也要先誠心感謝長輩對自己的教訓,即使被長輩誤解,也不允許與長輩或地位高的人爭辯。在朝廷中也是如此,天子或諸侯國君說話時,臣子不能插話,輪到大臣說話時,必須由地位高的人先說,地位相同則由年長的人先說話,說話前都要先行禮。在那種年代,即使是庶人,在正式場合都會先行禮再說話。

當時徐嬴夫人就讓人將文羋身上的穿戴全部除去,換上庶人婦女的衣物,關在一間小屋中。讓宮中的女官來核實此事,不說原因,只說文羋頂撞夫人,犯非禮。女官來找文羋核實時,文羋也不敢解釋甚麼,只是哭著認錯。

第二天,齊桓公就下令將文羋和她的七個孩子貶為庶人,並讓文羋帶著七個孩子回楚國,而且是淨身出戶,除了隨身庶人的衣物外,超過庶人穿戴及使用的東西全部不能帶走。可憐的文羋與她的七個孩子,驟然遭到如此重大的變故,恍恍惚惚地走出國都,文羋就走不動了。幾個年齡大的孩子一起動手給文羋製作了一個簡單的步輦,抬著文羋,牽著小七,離開了齊國。由於當時魯國與齊國交惡,七個孩子畢竟是齊桓公的兒子,擔心被魯國的人扣押。所以他們不敢途經魯國,而選擇途經衛國的路線。〈凱風〉這首詩就是他們到達衛國的浚邑時(孟夏四月)七個孩子創作的,並以此詩來寬慰母親悲傷的心情。

凱風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勞。(夏天)凱風從南邊吹來,它吹在棘木上並滋養著小樹心。我們就如棘木之心那樣漸漸長大了,可是(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母親不知道經歷了多少辛苦勞累。

凱風自南,吹彼棘薪。母氏聖善,我無令人。(夏天)凱風從南邊吹來,棘木也成長為薪柴;母親是那麼的賢惠和善良,可是我們這七個孩子卻不能成為品德美好的人。(言外之意:薪柴只能當柴火用,不能成為棟樑之材,辜負了凱風的滋養。以之借喻,我們這七個兒子由母親含辛茹苦的撫養長大,卻沒有一個成為品德美好的人,辜負了母親的期望。其實這七位孩子都很好,特別是已經在外為官的四個大的兒子,品德並無缺失。)

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勞苦。浚邑這裡有井水,(夏天)清洌的井水滋潤著浚城的民眾。母親啊!您含辛茹苦地將我們七個孩子培養長大。(言外之意:因為寒泉水在夏天能給人解渴及清涼,而我們這七個兒子卻不能如寒泉水那樣的回報於母親。)

如果沒有這場變故,這七個孝子畢竟是齊桓公的兒子,即使不能當國君的繼承人,將來也都會有一個很好的前途,只要他們不去爭奪諸侯國君的位置,他們個人事業上的起點比一般卿大夫的孩子要高。可是卻因為母親文羋的一點小過錯,都被貶為庶人,與母親一起被趕出齊國。可是從這三章的詩句中我們可以看出,文羋的七個孩子沒有一點埋怨母親的意思,不僅沒有埋怨母親,還主動找自己的原因,並用這種方法來寬慰母親的心。

《孟子.告子章句下》有這樣的一段對白:

曰:「〈凱風〉何以不怨?」曰:「〈凱風〉,親之過小者也……親之過小而怨,是不可磯……不可磯,亦不孝也。孔子曰:『舜其至孝矣,五十而慕。』」

這段對白的大意是,公孫丑問孟子說:「〈凱風〉這首詩為甚麼沒有一點兒埋怨的情緒?」孟子回答說:「〈凱風〉這首詩的創作原因是母親犯了點小過失;母親有點小過失就埋怨,那是不能受一點刺激,不能受一點刺激就埋怨父母,也是不孝的行為。孔子說:『舜帝是一位大孝子,舜帝到五十歲了,還像孩子那樣的眷戀自己的父母。』」

孟子對〈凱風〉的這一段釋義,其實有很深的內涵。通過筆者前面所講述的故事我們也知道,文羋確實是犯了點小過失,可是暫時看來,卻造成了七個孩子的前程都被毀了。在這種情況下,孟子卻說如果當子女的這點小刺激都不能承受,那就是不孝。

賞析到這裡,我們不妨捫心自問的想一想,假設今天我們本來是做了一件好事,但父母親誤會了,把我們狠狠地教訓了一頓,我們是否能禁受得了這個小刺激?不僅不跟父母親爭辯,還要反過來檢討自己的過失呢?

現代人對自己的前程都看得很重,假設今天父母親因為幫自己填高考自願出現一點小失誤,造成自己沒有考上心儀的大學,您會如何對待自己的父母?或者是因為父母親的小失誤,造成自己在生意上要虧一大筆錢的時候,您又會如何對待自己的父母?

孟子認為這只是一點小刺激而已,古代的七位孝子在自己個人前程渺茫的時候(到楚國之前他們都不知道楚成王會如何處理文羋的事情),不僅不埋怨母親,還反過來檢討自己的過錯,實在是令人敬佩。筆者不敢說別人如何,但覺得在孝道方面,自己與古人比相差甚遠,慚愧啊!

睍睆黃鳥,載好其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黃鸝鳥不僅美麗悅人,它的叫聲也讓人感到舒服。可是我們這七個兒子卻不能和顏悅色的孝順母親,讓母親悲傷的心情得以寬慰。

古人在事奉父母親時,不僅態度要恭敬,聲音也要恭敬。《論語.為政第二》記載了這樣一段對話:「子夏問孝。子曰:『色難』」這是說,子夏問孝道,孔子回答:「子女在父母面前總是保持愉悅的容顏及聲色,這是最難的。」

本詩的第四章用「睍睆黃鳥,載好其音」來比喻及說明孝順父母須和顏悅色的道理。

結語:〈凱風〉這首詩通過講述七位孝子在遭受重大變故時,寫詩安慰母親的故事,給了後人在孝順父母親方面有很好的參照事例可依循。古人云:一飲一啄,莫非前定[5]。

文羋及七位孝子的故事,在當時感動了很多人,在他們走到蔡國及楚國邊境的時候,楚成王已經派人在那裏迎接文羋(楚成王的姐姐),並宣布封文羋為世婦,她的四位已經成年的兒子被封為楚國的上大夫,另外三位還在讀書的孩子都讓他們在楚國的大學及小學繼續學習。之所以不封文羋為夫人,是因為不想讓文羋揹負違背父親遺命及逾越王姬的罪名;因為當年文羋是給王姬當陪嫁的右媵,這也是楚成王的父親楚文王之前定下的事情。十年後(公元前633年),文羋的另外三個兒子也相繼學業有成,都被任命為楚國的上大夫,《左傳》及《史記》也都破例記載了這件事情[6]。

在齊桓公將文羋及七位孝子貶為庶人並趕出齊國的同年十月份(公元前643年),齊桓公去世。齊桓公有十三個兒子,均為庶出。趕走了七個孝子,還有六個兒子。除了公子雍年紀還小之外,其他五個兒子為了爭奪國君的位置糾結各自的勢力,在齊桓公生病的時候就大打出手,也沒想到要給他們的父親齊桓公收屍入殮,以至於齊桓公的屍體在屋裡整整停放了六十七天,屍體上的蛆蟲都爬出門外。十二月乙亥日,姜無詭即位,才裝棺並向各國報喪。辛巳日夜晚,才將屍體穿衣入殮,停柩於堂[7]。而在之後的十多年間,齊國國君的位置數易其人,均為齊桓公的兒子自相殘殺造成的。

筆者不想評論齊桓公違背周禮的規定連娶三位夫人會造成甚麼樣的後果;更不想評論他趕走文羋和七位孝子這些事情的對與錯;其實,歷史就像是一盤盤的電影膠片,把對與錯都記錄在每一個人的結局之中了。

Jan 17, 2018

課堂紀要

結合今天學習的《孟子》經文,講述凱風的鏈接中講述了一個感人的故事。

曰:「《凱風》何以不怨?」
曰:「《凱風》,親之過小者也;《小弁》,
親之過大者也。親之過大而不怨,是愈疏也;親之過小而怨,是不可磯也。愈疏,不孝也;不可磯,亦不孝也。孔子曰:『舜其至孝矣,五十而慕。』」

朗讀第一首有關母愛的詩篇。

《詩經.國風.邶風.凱風》

凱風自南,吹彼棘心;
棘心夭夭,母氏劬勞。 

凱風自南,吹彼棘薪;
母氏聖善,我無令人。 

爰有寒泉,在浚之下;
有子七人,母氏勞苦。 

睍睆黃鳥,載好其音;
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功課統計】

我們邀請歐陽筱雋作為致知班的功課統計員。使用以下的模板每天在班級群中統計功課:

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
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

感謝諸位家長為孩子報功課[玫瑰][玫瑰][玫瑰]。
恭喜以下13位同學昨天完成了经典的讀誦[強][強][強]:

@刘青锋 (劉六六)
@筱隽 (歐陽筱隽)
@li  quan 全黎 (全品儒, 全Vivian)
@Ji Li (吳家謙,吳思儀)
@Michelle-丽芳 @心本善^_^正能量标兵 (@童话 童謠) 
@爽儿 (房楚凡)
@yushuqin (王竹)
@罗琼辉 (李宇樂)
@佳玉妈妈 (趙佳玉)
@Angie (Sophia)

讀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
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

【Pomodoro】

我們今天上課使用的是Pomodoro (https://zh.m.wikipedia.org/zh-hans/番茄工作法)
:每讀經二十五分鐘休息五分鐘。以此類推。

【家長建議】

課堂上給孩子留出自讀的時間。

Jan 13, 2018

課堂紀要-戊戌年首課

今天是我們新學期的第一天。遇上了雪暴,許多家庭的孩子無法來上課。

今天來上課的同學,真是不容易。Sofia今天生病了(前排伏案的孩子),還是堅持上課。

學習重點:

徐行後長者謂之弟,疾行先長者謂之不弟。夫徐行者,豈人所不能哉?所不為也。堯舜之道,孝弟而已矣。子服堯之服,誦堯之言,行堯之行,是堯而已矣;子服桀之服,誦桀之言,行桀之行,是桀而已矣。

【常禮舉要】

與長者出行,不能疾行先長者。

李濤女士讀經二百日時的感言:

有一天过马路,绿灯亮起,走在前面的是一对老年夫妇,他们相互搀扶着,自然走得比较慢,我从他们身旁超了过去,当我越过他们的一刹那,忽然一句话蹦了出来,“徐行后长者谓之悌,疾行先长者谓之不悌。夫徐行者,岂人所不能哉?所不为也。”顿觉羞愧,哎呀,书白读了!可是又转念一想,这大家要是都这样慢慢的跟在他们后面徐行,那会是个什么奇观呀,我这书是不是都读迂了啊,不禁哑然失笑,忽然又转念一想,这样温馨的场景不正是我们所向往的吗?!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时间如白驹过隙,庆幸自己这200个日子没有虚度,每天都在补课,补小时候落下的功课。从修身到齐家治国,大道至简一句话,让仁义礼智根于心。每每看到社会上的负面新闻,乱象丛生,心里无比的感叹,这个教育的缺失是多么大的损失。想要遗憾不再继续,很简单,只要拿起书本,读经!所以每天不断在充实自己的同时,也尽量去感染孩子。

【個人經歷】

三年前的暑假去臺灣參加大謙學堂的讀經夏令營。家母從福州到台灣和我們團聚。在台北遊覽時,因為對台灣路況不熟,經常走到前面探路。或者因為和一行人中其他朋友聊天,忽略了媽媽的行走速度。她老人家經常走在隊伍的最後。事後她告訴我,每每她走在最後時,常常心生恐懼:趕不上大家怎麼辦?走丟了怎麼辦?

從此深感:為人子,當徐行後長者。

【複習論語】

臨下課前,我們齊讀了兩遍論語學而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