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b 28, 2015

二月二八日教學筆記

【社區學習班】一小時

週五晚上(7:00 - 8:00 ) ,江淮、華嚴、鄧加陽、鄧加樂一起讀誦論語《八佾第三》。我們用最快的速度誦讀,一小時共讀16遍。

週六課程】兩小時

  • 誦讀《大學》(500字)(見【讀經日誌】)
    • 誦讀12遍 (帶一跟二 四次)
    • 齊讀2遍
    • 接龍讀1遍
  • 少量講解
    • 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恒足矣。
    • 見賢而不能舉,舉而不能先,命也;見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遠,過也。
    • 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
  • 結合大學的義理,講解故事 - 英國人的墓碑 (見墓志铭
  • 讀誦八第三(300字)1-11章
    • 齊讀5遍
  • 古詩鑑賞:明月幾時有 (見【讀經日誌】)
    • 聽王菲唱此曲。


【讀無拼音的書】


我們發現孩子們讀經依賴於拼音,這樣會障礙他們有效地認字。特別是上學的孩子,他們學過了英法語,對字母敏感。即使沒有學過拼音,也無師自通,能讀出字音。

我們已經準備了學庸論語的“楷書 正體 無拼音” pdf 文件。請您們盡量使用這一版本。


今天我們將讀完《大學》。接下來我們將讀《中庸》。請大家準備好《中庸》的打印稿。

墓志铭

《哈佛家训》里面有一个故事,很多人都知道,是一个很著名的故事。
在英国伦敦有一个Big Ben,大钟,那是个教堂。教堂后面有一块墓地,墓园。很多英国著名的人士,他们就埋在那个地方。同时,这个Big Ben教堂也是个旅游圣地,是个旅游景点。全世界到伦敦旅游的人,有些会安排到那去参观这个教堂。参观的这些人都会到后边,教堂的墓园,墓地的花园去参观。当中有个神父的墓,墓碑有墓志铭,写了这么了几句话,这几句话也是很有名的,广为流传。大概意思是说:

我刚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当我是个年轻人的时候,我想改变整个世界;
后来到了中年,我发现我改变不了世界,我觉得我可能能改变我的国家;
等我到了老年的时候,我发现我改变不了我的国家,我可能只能改变我的家庭;
等我到了暮年,行将就木的时候,我发现其实我也改变不了我的家庭,我能改变的只有我自己。

如果我来到这个世界上,一开始就想着改变我自己,也许我能改变我的家庭,也许我也就能改变我的国家,最后,我也许能改变整个世界。

The following is written on the tomb of an Anglican Bishop in Westminster Abby (1100 A.D):

"When I was young and free and my imagination had no limits, I dreamed of changing the world. 
As I grew older and wiser, I discovered the world would not change, so I shortened my sights somewhat and decided to change only my country. But it, too, seemed immovable. 
As I grew into my twilight years, in one last desperate attempt, I settled for changing only my family, those closest to me, but alas, they would have none of it. 

And now, as I lie on my deathbed, I suddenly realize: 

If I had only changed myself first, then by example I would have changed my family. 
From their inspiration and encouragement, I would then have been able to better my country, and who knows, I may have even changed the world." 

【讀經日誌】



誦讀論語《八佾第三》(1-11章)每日五遍

日期
每日功課
已讀遍數
星期天
《秦誓》曰:「若有一个臣,斷斷兮無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彥聖,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出口。寔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孫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媢疾以惡之;人之彥聖而違之,俾不通,寔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孫黎民,亦曰殆哉!」

星期一
唯仁人放流之,迸諸四夷,不與同中國。此謂唯仁人為能愛人,能惡人。見賢而不能舉,舉而不能先,命也;見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遠,過也。好人之所惡,惡人之所好,是謂拂人之性,菑必逮夫身。

星期二
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驕泰以失之。

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恒足矣。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

星期三
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義者也,未有好義其事不終者也,未有府庫財非其財者也。孟獻子曰:「畜馬乘,不察於雞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斂之臣。與其有聚斂之臣,寧有盜臣。」

星期四
此謂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長國家而務財用者,必自小人矣。彼為善之,小人之使為國家,菑害並至。雖有善者,亦無如之何矣!此謂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

星期五
讀誦《大學》全文一遍



水調歌頭 蘇軾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二月十四日讀經日誌

讀經日誌
學生姓名
日期:
家長簽字
      遍數:大於30





誦讀論語《為政》第二,每日五遍

日期
每日功課
已讀遍數
星期天
如切如磋者,道學也。如琢如磨者,自脩也。瑟兮僴兮者,恂慄也。赫兮喧兮者,威儀也。有斐君子,終不可諠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詩云:「於戲,前王不忘!」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此以沒世不忘也。

星期一
《康誥》曰:「克明德。」《大甲》曰:「顧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
湯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誥》曰:「作新民。」《詩》曰:「周雖舊邦,其命惟新。」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

星期二
詩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詩云:「緡蠻黃鳥,止於丘隅。」子曰:「於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鳥乎?」詩云:「穆穆文王,於緝熙敬止!」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敬;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與國人交,止於信。

星期三
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無情者不得盡其辭。大畏民志,此謂知本。
所謂脩身正在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此謂脩身在正其心。

星期四
所謂齊其家在脩其身者,人之其所親愛而辟焉,之其所賤惡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故諺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此謂身不脩不可以齊其家。

星期五
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於國。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長也;慈者,所以使眾也。《康誥》曰:「如保赤子。」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未有學養子而後嫁者也。




背誦:詩經·國風·衛風·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
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匪報也,永以爲好也。
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匪報也,永以爲好也。
投我以木李,報之以瓊玖。匪報也,永以爲好也。

Feb 25, 2015

致兄长书

編者按:2015年春節,吾友行之先生给家族的胞兄和堂兄们各赠送了一套有解釋文的《四书五经》、《围炉夜话》和《曾国藩家书》,并写了一封以下的家書。



致兄长书

诸位兄长大鉴:

盖六百四十余年前之明代,我王氏祖先,自山西洪洞大槐树迁移陇西成纪,弟兄三四人,现已繁衍至数千人之多。历代祖宗之中,圣贤者未之闻也,为师传道授业解惑者未之闻也,仕途发达者未之闻也,从商富甲一方者未之闻也,习武领兵者未之闻也,侠义行走江湖者未之闻也,饱读诗书者未之闻也,能工巧匠者未之闻也,长于琴棋书画之一者未之闻也。世代农耕,鲜闻读经书者也。六百余载无一人为后人称道传颂,无一人为后代之道德仁义楷模,吾辈子孙早已遗忘其名号亦久矣,悲乎!道德于我王氏门第不闻亦久矣!经书于我王氏宗族不传亦久矣!呜呼!

道者,万事万物之本体,等同儒家之仁,等同佛家之如来,等同天主教基督教之上帝,等同伊斯兰教之真主,等同科学之本源。道无处不在无物不是,道是一,道是一切,但一切不是道,其不可言说,不可思议。道者非外求而可得,反求诸己方可慢慢寻得,非一朝一夕之功也!德者,道之用,道之体现,合道者谓之有德,非平常道德之德,亦非品德的之德。

小弟行之,低智商低情商无智慧,亦乏人情世故之变通,唯优者单纯安静,为逃避农作之辛苦而勤奋好学考取大学,承蒙诸代祖宗福德护荫,为我王氏宗族第一人,后又远赴西方求学工作,与孤独寂寞中,有幸始读我中华及西方各哲学经典,方知天下之智慧经典在东方、在中土华夏。儒家经典历两千年而不朽,无宗教之玄幻神秘,和合我中华地大物博之特点,堪为做人做事之经典。一切皆由格物致知平凡始,必诚心正意以合道德,后修身齐家独善其身而成人,后治国平天下立功而兼善天下。现今世道,思想开放纷繁多样,有诸多宗教信仰可依,但我等乡土之人,见识不广、智慧不高,依从儒家经典,老老实实做人,兢兢业业做事,点点滴滴启迪后人,最为稳妥!故小弟以《四书五经》等儒家典籍奉献诸兄,请笑纳!

曾公国藩先生,清代湖南人氏,我中华立德立功立言之代表人物,修身养性为后代之楷模,治学治家为后世之榜样,治国平天下达人臣之极位,其后之曾氏家族人人发达,遵从曾公遗训,除做官带兵外于各行业之翘楚,无一败家子。曾公家书事无巨细,琐琐碎碎,一点一滴,皆是修身治家做人做事平实之道,无大放大鸣之远不可及之口号,抑或轰轰烈烈之宏论。概一切伟大不寻常之事,皆从平常事平凡中来。凡伟大之事业均可拆解成一件件小事,当初看似不起眼,日积月累,日久天长,便不同寻常起来,故《道德经》曰: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我王氏诸人当学曾公修身治家治学之道,踏踏实实养德,老老实实做人,本本分分做事,地久天长,必有圣贤通达富贵子孙出现,现已见端倪矣!我为家族为王氏后代子孙敬请诸兄当以大事作想,认真对待,莫笑我愚痴!不以俗世之物质为家族继承,而以道德精神为家族之传承,关乎诸位兄长之分支之后代子孙。有言曰: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道德仁义岂是一朝一日之功哉?诸兄当自我做起,当下做起,小事做起,行住坐卧言谈举止不妨做谨慎想,世世代代以道德精神为立家之根本,以光大我王氏门户,子孙优异者可“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曾公为其家中之长兄,智慧超人才德俱佳仕途腾达,能号令其诸弟修身养德治学治家做人做事,我为家族之小弟,无德无才,无治学治家之高深体会,做人做事亦欠佳,不敢号令诸兄及诸兄之子孙,但请以经书与曾公家书号召诸兄及诸兄之子孙,“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世代当厚德载物、自强不息!明代有圣贤王阳明先生者,提倡“知行合一”,知之者之与行之者,相去甚远。恭请诸兄及诸兄子孙当知道理、当行道德,并知行合一!

经典者,千年不失其价值,《四书五经》是也。《围炉夜话》朗朗上口,可做平常训诫自修易持之言语。《曾公家书》可做日常修身养德之检点标准做人做事之榜样。《四书五经》中之《易经》为群经之首,诸兄及子孙,若有兴趣可习读之,但不可妄言他人之吉凶祸福,慎之谨之!我中华经典众多,先秦百家诸子,惟儒释道最盛,诸兄及子孙若有兴趣智慧者,亦可研读其他诸多经典。

儒家经典活活波波,读《论语》可知,孔子一可爱之大圣人也,非后世宣扬之腐朽刻板形象,历代腐儒让儒家几乎面目全非,沦为帝王统御之工具,以宋后尤重。现代世界,网络信息发达,民主进步,我王氏积善家家族当摒弃一切教条之传统,重视经典中圣人之修身养德与做人做事之道理,而非腐朽之三从四德男尊女卑等腐朽思想与传统!亦盼唾弃家乡之诸多旧恶习俗!

此套经书、夜话及家书为小弟之心意和祝福,恭赠诸兄长珍藏之,世代传家,不可炫耀示人,不可外借,不可转卖转送,敬请诸兄长及诸兄之子孙谨记之!

祈愿上天护佑我王氏宗族繁荣昌盛!
祈愿王氏列祖列宗护荫我王氏子孙兴盛!
愿我积善家家族世代祈愿国家社会繁荣和平安定!

恭诵诸兄大安!

小弟
行之
敬上

西元二零一五年岁初
甲午岁末
于加拿大

Feb 17, 2015

兩個人和一座學校

作者:馮傑
原載於聯合報


少年時夢想,進行性肌肉萎縮症

一九八零年那年,馬文仲還是一位十四歲的鄉村少年,對一個生長在黃河灘區正在求學的貧苦孩子來說,村外是一個五彩世界,有他的憧憬,有蒲公英一樣飄動的夢想。但他卻不知道,正是從那一年,病魔的觸角悄悄向他蔓延而 來。

馬文仲的家在河南省長垣縣苗占鄉馬野庄,村有一千八百口人。黃河灘的小村碰上雨天根本無法進去。從村裡到縣城還要翻過高高的黃河大堤,再走五十多里鄉路,才能走到。對於黃河灘的孩子,要想以後能魚跳龍門,只有靠考學這條唯一出路,加上父親馬存英是鄉裡一名教師,受家教熏陶,馬文仲一直夢想日後也能當一名教師。他是個骨子裡肯用勁的孩子,什麼苦都能咬著牙嚥下去,成績一直在學校名列前茅。

那種病剛開始時,覺得雙腿隱隱地痛,像無數螞蟻在咬,他沒在意,因為從家到學校得跑二十多里土路,總以為是累的,也許歇歇就會好。有時顯輕些 ,幾天後又開始隱隱作痛。快考高中了,說啥也得堅持下去,他咬著牙挺著, 從不敢缺課,遲到。

他知道,考上高中就是邁向大學殿堂的一個台階,離理想又近一步。那段時間腿是鑽心地痛,從沒有給任何人說。等考上高中後讓父親買輛自行車騎,也許腿就不痛了。

考試結果:他以優異成績名列第一,被鄉高中錄取。一想到未來,他都興 奮得想跳,不幸的是,病魔也迫不及待地來光顧他了。

三個月後一天,放學路上,雙腿像抽了筋,怎麼也邁不動,如讓水泥凝固 在地上,豆大的汗珠從頭上滾下。他從路邊折一根樹枝拄著,勉強支撐到家,便一頭倒在地上。

馬文仲終於不能上學了。他告別僅僅上了三個月的高中,他把還嶄新的課 本整整齊齊用麻繩捆好,望著那些散發墨香的書,忍不住哭了。

鄉裡醫生對這種奇怪的病叫不上名字,搖搖頭:「到省醫院試試吧。」這時馬文仲已雙腿沉如灌鉛。

父親馬存英從自己有限的工資裡,擠出二百元,懷著一絲希望,帶著兒子到五十里以外的縣城搭車,又坐大半天的汽車,來到鄭州醫學院。馬存英想省城醫院能治好。經過檢查、化驗,醫生的最後診斷如一瓢涼水當頭潑來:患的病極為少見,醫學上叫「進行性肌肉營養不良症」,這種病將導致全身萎縮癱瘓。別說鄭州沒有完善的治療法,就是世界上也無有效的辦法來控制這種病,僅初步治也得一筆屬於「天文數字」的醫療資。

馬存英的心徹底涼了,全家六口人,種的糧食還不夠吃,把全家財產都賣掉,也湊不夠那筆款。他低下頭,望著剛才雙眼還滿含希望的兒子,父子倆一 陣沈默:「文仲,咱回家吧。」

那一年是夏天,黃河灘的麥子金黃金黃,但在馬文仲心裡,天空都是灰色的。

不領一分錢的「編外教師」

退學在家的兩年,他像掉進一個冰窟窿。雙腿上的肉是死的,可心卻不死 。冰窟窿上還有一方藍天在誘惑著他要去做自己的夢。他重新打開退學時捆得 整整齊齊的課本,開始從頭自學。兩年自修完全部中專課程,他想把自己學到 的知識用到教育事業上,在村裡當一名教師。

一九八五年夏天,他抱著沉重雙腿來到村支書家,把自己想教學的打算說 了。支書為難地攤開手:「村裡的八名教師指標已都有主,你去找鄉教辦室吧 ,看能不能增加。」

教辦室領導也左右為難:「即使這八名,也無法發全工資,你再入,從哪裡開工資?」

馬文仲說:「不發工資也行,只要讓我教學,給村裡孩子知識,總比把學問爛在肚裡好,我當一名「編外教師」吧。」

黃河灘裡,甚至整個中原,恐怕這種由馬文仲獨創的「編外教師」都不多 吧。

在鄉下,即使是正式教師,領不到工資或拖欠三五個月的事也有,馬文仲 的「編外教師」實際上是一個「多餘的打工者」,他只是幫幫其他老師改改小學生的作業,錯的地方每一頁都認真修改。有其他老師生病或農活太忙,收麥種期間,馬文仲就替人講幾節課。數學老師不在,他替數學,語文老師不在 ,他就替語文。學校老師都喜歡他,說他是一盒什麼都治的「萬金油」。

村裡小學離馬文仲家二百來米,這麼短的距離他要移動一個多小時才能走完。平時在路上摔倒,只有等待,等村裡有人路過才扶起他。有時為了替其他教師下午的課,上午在學校乾脆就不回去。他有一個二妹也在學校讀書,就護妹妹回家灌一瓶開水,再捎來幾個乾饃,湊合著吃一頓。馬文仲把講台看得太 神聖了,哪怕能扶著桌子在講台上講三五分鐘,也那麼專心,像講經布道的牧師。

其他教師都說文仲是編外的,卻最認真:「文仲,你教吧,以後若有當教師 的指標,我們都讓給你。」

好夢不長,到了秋天,馬文仲病情進展,在一次上學校時,重重地摔倒, 等有人抬到家時,他再想走路,胳膊已抬不起來,雙手只有兩個指頭能捏著東 西,雙腿即使用拐杖支撐也站不起來。

剛剛給馬文件仲一點生活的陽光,又像流星一樣失去。他再次告別魂牽夢縈的學校。

建一座自己的學校

從馬文仲家往東過黃河,就是曲阜,兩千多年前,孔子就誕生在那裡,孔 子把一生精力都獻身教育事業,他創辦的私學可謂中國首家「民辦學校」。那時長垣這個地方是孔子周遊列國必經之處,當地人為紀念這位教育家,凡他講學處都栽上杏樹,稱「杏壇」。至今縣內還有一處孔子講學的「杏壇」舊址。 他沒有料到,多少年後,這裡有位殘廢人,也在做著「園丁夢」。

馬文仲想建一座自己的學校。

黃河灘區因為窮,教育也顯得落後,有的窮得一家三人共一條被褥,還能有錢上學嗎?有的孩子上到小學就輟學,男孩回家餵牲口、割豬草,跟在牛屁股後種地。有門路的跟著大人跑生意,女孩子上學率就更低了。大人們常以一 種黑色幽默解釋說:「孩子們能認識男女兩個字就行,到外地解手能找到廁所。」下面是在黃河灘與一個放羊孩子的對話:

「你幾歲了?」「十二。」
「咋不上學?」「爸讓放羊掙錢。」
「掙錢幹啥?」「蓋房娶媳婦。」
「娶媳婦幹啥?」「生兒子。」
「生兒子幹啥?」「放羊賣錢喂。」

我想笑,卻苦苦地笑不出。

那些失學的孩子像南來北往的野雁,落滿黃河灘村村落落。在一個小村我作過統計,共有六十三名八至十三歲的孩子,上學的有三十一名,剛接近百分之五十,而這三十一名也很難保證都從小學能堅持到畢業。

失學的孩子中,淘氣的整天在黃河灘裡打架鬥毆,羊鞭上有時血淋淋地,像群沒上疆繩的驢駒。更多想上學因為沒錢失學在家的孩子,常常來問馬文仲一些知識和不懂的習題,他就一一細心解答。他家像一棵落鳥的大樹,成了失學孩子的課堂。馬文仲想,這些孩子要是能上學不是更好嗎?

他把想建一座學校的想法悄悄地告訴娘。娘聽到馬文仲的話,愁得眉頭緊鎖:「咱連治病買藥的錢都沒有,哪有多餘錢買磚蓋房。能有碗湯喝就行了, 孩子,打消這個念頭吧?」

馬文仲一家六口人,兩個妹妹年齡還小,哥、母親都有不同的殘疾,田地因缺少勞力,野草長得比禾苗都高,除了打下的糧食剛夠吃,一家人就靠馬存 英在鄉裡當教師的那點可憐工資支撐著,工資還常常發不下來。馬文仲看著漏雨的破房,四壁上除了掛的犁耙農具,沒有其他更值錢的東西。

晚上,父親從鄉里學校回來,馬文仲又小心翼翼把想法給爹講了。他等待著意料之中的拒絕。哪知這位當了二十多年的鄉間教師,望著月光下的兒子, 激動了:「中!孩子,這可是造福後人的大好事,我是怕你挺不住,只要你有 信心,就是賒磚借瓦,砸鍋賣鐵,咱也要把這座學校建起。」

馬文仲早把名字想好了,叫「希望小學」。

沒有錢,就想法。爹首先把家中存的幾百斤糧食賣掉,母親把積攢的雞蛋也拿出來。東家借五塊,西家借十塊。脫了一些土坯,又把地裡種的楊樹刨了,粗的當檀,細的作椽,就這樣,在自己家院地蓋了三間房作教室,說是「房 子」,其實只比草棚強一些,像一葉在黃河風雨中飄搖的小舟。

好歹也是一座「教室」,父親在屋裡又用壞磚疊了十多個墩子,放上長短不齊的木板當課桌,最後找了一張木板,刨平,刷上層墨汁,豎在牆根上,算是講課的黑板。

馬文仲拖著身子,像個穆斯林聖徒在建造清真寺那麼虔誠。他想一張木板可供十名學生用,五張木板就是五十名,他彷佛看到了幾十雙求知的黑眼晴正在 下面望著自己,耳邊如響起琅琅的讀書聲。

下一步就該招生。

他在村街頭牆上張貼了招生「廣告」。那「廣告」就像一個討飯者赤著身站著把自己唯一的爛衣掛出來一樣。廣告上說:「為了讓失學的小孩有書讀、 有學上,一個學生一學期只收八元錢書費,實在有困難的就免費。」八塊錢, 這在我們中原大地上,還不夠那些貪官汙吏夾一口菜、喝一盅酒呢!

即使這樣,廣告貼出五十天了,仍沒有一個學生來報名。「癱子」馬文仲這種破天荒的舉動畢竟在黃河灘裡還沒人理解,沒人相信:他連自己都顧不住 ,還能教好學生嗎?

學校建成了,卻沒有學生。馬文仲落淚了。

八名學生的「搗蛋鬼學校」

馬文仲有個小本,上面記著村裡誰家的孩子失學了,誰在割草,誰在放牛 。他決定自己挨家挨戶地去動員家長,讓那些失學的孩子回到學校。

走完一個鄉村,對一位正常人而言很輕鬆,對於馬文仲來說異常艱難,是一 項痛苦的旅程。
這時馬文仲病情進一步發展,雙腿肌肉嚴重萎縮,已喪失行走能力。如果這時能有一架輪椅,也能助他一臂之力,可對於黃河灘裡貧窮的馬家,一架輪椅也是奢侈的夢。家裡其他人還要為生計忙碌,馬文仲就用自己的毅力開始了這一次「艱難的旅程」!

他用臀部跨坐在一只側放的小木凳上,用麻繩繫牢,以便來維持自身平衡 。不致於摔倒,然後雙手支撐著他,像撐著一艘破船,在村裡一點一點地往前 挪動。他家住村西,出一身濕汗才能挪進村東一戶人家,有時人家剛好上地幹 活,他又得空空而歸,再向第二家一點一點挪去。一天也找不了幾家。

雙手無數次撐著地走,上面都磨出血,每到晚上回家,手都不敢洗,一浸水蜇得雙手火辣辣地痛。更厲害的是,臀部下的小木凳來回移動、摩擦,使他的臀部血肉一片模糊。小木凳都快染成了紅色。

六月的一天,烏雲低沉沉。娘說:「文仲,你就別再去了,說不定天要下 雨。」馬文仲想到陰天人們不出工,多在家呆著,好找人。他又一步一步挪向村裡。下午回家時,一陣瓢潑大雨淋下,淋得馬文仲睜不開眼睛,艱難地往家挪。等父親與村裡人找到馬文仲,在泥濘裡他像個冬天凍僵的剌猬縮著身子,抬到家中,發了高燒,村裡醫生給他打針時,內褲和臂部潰爛的肌肉、雨水粘 連在一起,揭都揭不開,只能用剪刀一一挑,在場的人一個個眼圈發紅。

馬文仲這種朝聖般的精神感動了村裡一些家長。一個、二個、三個……把 失學的孩子送來,到開學那天,妹妹一統計,共八個,最大的十二歲。雖說是八個,不算多,但卻給了馬文件一線安慰:有了這八個,他看到了十八個,八 十個,想到了整個黃河灘區那麼多像黑壓壓雁群一樣的失學孩子。

即使這「八大金剛」中,也有的是父母被馬文仲那種舉動感動後,抱著試一試的態度,把家中調教不好的孩子送到這裡。有人乾脆稱馬文仲辦的是一所「搗蛋鬼 學校」,裡面都是些「等待回爐的生鐵」。

望著那八雙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黑眼睛,馬文件在那座如破舟一般的教室裡,開始上課了。但他只能蹲坐在牆根豎立的那一塊黑板前。

教學中每一個具體細節對於馬文仲來說都異常艱難,要比常人多盡幾十倍的努 力。雙腿萎縮,胳膊上的肌肉也逐漸萎縮,講課時胳膊抬不起來,只能用雙膝頂著手臂在黑板上吃力地寫字,不過這種講課方式對學生有影響,黑板太低學生看不清 ,馬文仲只好讓黑板再高一些。他讓父親找一根一米多長的柳棍,一頭用刀製成夾 子狀,把粉筆投在棍子一端,雙手攥著木棍的另一頭,在黑板上寫字。這種方式剛開始,手脫旋得痠痛,寫出的字歪歪斜斜,為了能讓學生看到黑板上整潔的字,放學後,他就把第二天要講的課在黑板上先練習一遍,一次寫不清寫兩次,直到有滿意的效果,有時要練到深夜,睡覺前,兩只手脫腫得如兩塊大紅薯。

講課前他讓人背到講台上,有時是兩三個學生抬著。因為上課時解一次大小便都困難,為了在課堂上少解手,多節省時間,他都盡量少喝湯水,多吃乾饃,講課時也不敢多喝水,時間一長,口乾喉啞,喉嚨發痛。那種苦行僧式的教學法,簡直是一種折磨。

最早入學的耶「八大金剛」都被老師的這種舉動震住了,別看一個個年紀小,都知道報答老師的方法就是專心補習功課,考上學,這樣老師瞼上才有光。到了這年七月,八名孩子參加全鄉考試,等到考試名單公布出,結果讓村裡人 吃了一驚:八名竟有六名評為品學兼優,考上初中。

一時,這事在落後的黃河灘里成了新聞。村裡人都用一種敬佩眼光看著這個「 癱子」。馬文仲瞼上難得也落出笑容,儘管笑的背後有那麼多的苦。

第二年又到招生季節,馬文仲準備再抱著身子去張貼廣告,這次就多貼幾 張。沒等他挪動,一下子就擁進了六十名失學的孩子,一雙雙泥腿踏進了馬文仲的學校,都是來報名的,有本村的,還有附近九崗村、榆林村、苗占村的, 都是黃河灘的孩子,馬文仲的學校,使他們找到一片屬於自己的家園。

這一年,馬文件二十歲。

夜半的呻吟,「徵婚啟事」

病魔一天天吞噬著馬文仲,他的身體逐漸扭曲變形,連挪動自己的身子都已做不到了,用木根嵌著粉筆也不能寫,不得不自己想法:每次上課前,挑選一個字寫得工整的學生,和自己一起備課,由他在下面講,學生照講的一五一十地寫在黑板上。有時就讓學習成績差點的學生輪流在講台上與自己結合,這也有好處,既給學生找到鍛鍊機會,又解決教學中實際困難。孩子們倒都樂意當這種「助教」,有點爭先恐後。他就是用這種奇特的教學方法把知識灌輸給黃河灘區失學的孩子。

講課時,馬文件得用胸部抵著桌沿,一抵就是一天,由於長年累月抵壓, 他的胸廓都變形了,只感到所有的內臟都轉移到了後背,多種系統功能失調,夜裡痛苦得連覺都睡不著,恐怕家裡人知道,就咬著一本書,痛苦減輕些。有時實在忍不住了,只有到夜半,才偷偷呻吟幾聲。父親夜半外出解手,聽到兒子斷斷續續呻吟聲,馬存英只能站在窗櫺下,心如刀絞:「孩子,你就哭兩聲 吧,實在挺不住,這校不辦也行。」

馬文仲在屋裡哭了:「爹,學校得辦下去。」

村裡有好心人看在眼裡,就想給馬文件找一個生活上的幫手,來解決他的實際困難。母親就托人給他張羅對象,介紹了幾個姑娘,當看到馬文仲的樣子 ,回頭再沒有音息,有的一聽是個癱子,乾脆看都不看,撇撇嘴。

本村一位兄長,見識廣泛,有次就對馬文仲說:「我幫你在報刊上登個徵 婚啟事,碰碰運氣。」

馬文仲還是頭一次聽到這個新鮮詞,憑幾句話能徵個媳婦嗎?他自慚形穢 ,對婚姻大事早已心涼。反正也不抱什麼希望,就隨這位好心的老兄去折騰吧。 一九八七年三月,在鄭州的一家(時代青年)雜誌上,登出了一則「徵婚 啟事」:「有一位殘疾青年,看到家鄉教育事業落後,立志辦學,因自身條件有限,生活不能自理,欲找一位志同道合,有文化,能吃苦的女性為伴……」 馬文仲看到這則啟事,苦笑了一聲,仍然一心用到教學上,似乎這樣才減 輕點痛苦。

五月的一天,鄉村郵遞員送來一封信,馬文仲看到上面一行秀麗的字,他不相信自己的眼晴。正是這封信主人那感天動地的愛,支撐著以後馬文仲在坎坷的道路上不至於倒下。

信上的地址是「湖南省桑植縣馬合口鄉馬合口村谷慶玉」。

如玉的湘西白族姑娘讓老人哭了

從中原到湘西,相隔數千,卻有一種情絲把這兩塊土地連在一起。 湘西是一塊神奇的地方,桑植就在風景名天下的張家界境內。湘西人沈從文寫盡了湘西人的美好善良。

寫信的那位姑娘也是湘西人,就像她的名字一樣,有著玉的美麗與玉的潔白,恰恰也是一位白族姑娘。

一九八五年,谷慶玉十八歲,高中畢業。她是一個有理想有志氣,充滿個性的湘西女子。當時和她一塊畢業的同伴,一個個很早就找「避風港」了,如嫁個有錢的丈夫,構築一個安樂窩。谷慶玉有點不屑這些。巧的是在她的理想中也想當一名音樂教師,只是沒有成全自己的機會,她只好把這個美夢悄悄地埋下。畢業後,她決心憑著自己的能力去創出一條完全屬於自己的路。在桑植縣老家,她找到村幹部,要承包山上一個水庫,決心養魚致富。合同書都簽了,才發覺資金缺口大,在自己身無分文的情況下,她冒著極大的風險,說盡了好話,從銀行貸了一萬多元購置魚苗、設備;畢竟是灌輸過知識的姑娘,知道科學致富的道理,先後購了許多養魚的雜誌、書籍,依靠科技,憑藉勤勞與智慧,使承包的漁場搞得紅紅火火、方圓幾里都出名。

桑植是個少數民族居住處,有苗、土家、白族。當時,全縣要表彰第一批 「致富專業戶」,谷慶玉就以年紀小成績大第一個被評選上,連續三年出席縣裡召開的表彰會。縣長講話說:要是桑植多出幾位,湘西就時飛了。

一天晚上,她從漁場歸來,翻看剛出的雜誌,馬文仲那則「徵婚啟事」跳 入她的眼睛,一時心中湧出一種情緒。

在婚姻問題上,谷慶玉有她的擇偶標準,最看不慣那些生活優裕,風流惆儻,無所事事的「公子哥」,也看不慣那些靠父母鋪路搭橋被別人推著屁股往前走的平庸之士,她看重的是有志向追求的人。馬文仲的啟事撥動著她心中那根 弦,她提起筆,在湘西的夜晚,向中原寫了第一封信。

從湘西到中原,兩地書開始了互吐心聲,談青春理想,談事業追求,談人生之路,談黃河灘教育事業。終於,從朋友到愛情,湘西白族姑娘向馬文仲敞開了愛的心扉。中原的馬文件卻猶豫徬徨,他在信上寫道:「我是一輩子都站不起來的人,和我生活在一起會是很苦的。」谷慶玉的信上卻回答:「也許只有在你那裡,才能實現我的價值。」

在黃河灘學校,孩子們有次看到馬文件在燈下那麼投入地寫信,十分好奇 ,偷偷看到了谷慶玉的信,在孩子們幼小天真的心裡,要是那位叫谷慶玉的大姐姐能照顧馬老師的生活,該有多好!幾個小學生商量好後,偷偷地給谷慶玉 寫信,信中,他們稚氣真誠地稱谷慶玉為「谷老師」:「……我們的馬老師多需要人照顧啊,您來吧,有您來照顧馬老師,他一定能教得更好,我們黃河灘 區還有好多孩子沒上學……」

谷慶玉眼睛濕潤了,她被中原孩子那種渴求知識的精神感動。

馬文仲那種獻身教育的執著,谷慶玉想他的家庭太需要自己去了,馬文仲本人生活需要,他的學生需要,黃河灘那座學校需要,只有在哪裡,才能實現 生命的價值。

經過幾天考慮,她決定北上中原,去到遙遠的黃河岸邊,與馬文仲共創那 個學校。

臨走的前幾天,她把養魚資料,書籍都給了妹妹:「你接著我養魚吧,也要像姐姐耶樣,年年在縣裡當勞模。」妹妹一臉疑惑。

當時,有一個條件比馬文仲強的青年正向谷慶玉求愛。家中人也覺得不錯。谷慶玉在臨走時給他留下一封信:「……憑你的條件,離開我你照樣可以找個美貌妻子,建一個幸福家庭,我對於你沒多大意義,有一個人比你更需 要我……」她把信疊好,工工整整裝進信封。她搭上汽車去大庸市,再轉上焦枝鐵路上北行的列車,奔向地心中牽掛的中原。當時也沒有和父母告別,她知道父母若知,一定要拒絕。這時只能在心中責備自己,讓淚流到心底:「爹, 媽,原諒你這不孝的女兒吧……」

每當谷慶玉講起當年情景,總是禁不住地流下熱淚。

經過兩天兩夜的轉車,換車,湖南--河南--鄭州--長垣--黃河灘。從山路到鐵路到柏油馬路,再到黃河灘的泥路,幾十里路上有著谷慶玉單薄的身影。 那時剛剛初春,黃河灘裡的蒲公英怯怯地吐著小芽,在春風中外動。谷慶玉自己獨身一人摸到黃河灘區,剛踏上馬野庄這個貧窮小村,她就捂著通通心跳的胸口,人們告訴地,村裡最西頭耶家就是。儘管她有思想準備,可是馬家的 情景還是讓她震驚:

院裡窮得沒有大門,幾間破堂屋,一匹瘦驢無精打采地嚼著乾草,院內的老樹上掛幾件舊衣,屋裡讓炊煙燎得四壁灰黑。一家人除了馬文仲外,哥哥馬文慶、母親均有不同殘疾,生活勉強還能夠自理;兩個妹妹還小,正是吃飯的年紀,黃河灘裡種的十畝地,除了能收一點小麥,秋季莊稼因為黃河水氾濫, 全無保障……

唯一讓她還能感到一絲溫暖的是從院中簡陋的教室裡傳來孩子們奶聲奶氣 的讀書聲。

多少個日子裡,馬文仲想念谷慶玉,當把谷慶玉真的盼來時,馬文仲自慚形穢,他不相信這是真的,那幾天,他偷偷坐在小木凳上一挪一挪地躲了起來 。他怕玷汙了心中的神。

真的,如果從外貌上講,一千個馬文仲也不配谷慶玉。谷慶玉活潑,愛說話,美麗,真誠,善良,她就是一塊玉。

谷慶玉的到來,為黃河灘這個平靜小村丟下「一顆炸彈」:村裡人都吃 驚,在他們眼裡,那位整日在村裡用手一挪一挪的癱子與這仙女般的湘妹太不成比例了,過慣平靜生活的黃河灘人大都老實本分,有的就猜測:「來的這個 姑娘會不會是個女騙子?」「一定是,要不她怎麼來馬家?」可現實又使這種猜測不攻自破:是騙子早去騙有錢人家了,總不會來騙窮得如張白紙的馬家吧 !人們翻過來又想,既然不是來騙馬文仲的,那麼會不會是被馬家人騙來的受害者呢?因為在黃河灘裡拐騙南方姑娘來當媳婦的例子有的是。

這事傳到鄉政府的「婦聯」,鄉長嚴厲地拍著桌子,表了態:「如果是馬家把人家湖南姑娘騙來,我們一定要解救這姑娘回去,把馬文仲抓起來。」 剛來的幾天,谷慶玉與馬文仲母親住在一起;「放心吧,閨女,和我住一 起,誰也不敢欺負你。」老人也不想委屈這位善良的姑娘,只想讓她看看黃河 ,新鮮幾天,然後就讓馬存英買個車票把人送到車站,也不枉姑娘一片好心。 面對谷慶玉的熱心,馬文件還是慚愧得遲遲不肯露面,他恐怕自己的模樣嚇著姑娘,谷慶玉卻勇敢地找到了馬文仲。在月光下的黃河濤聲裡,兩人進行了長夜交談。為黃河灘裡這座學校。

谷慶玉真誠地說:「為了你以後教學,生活方便,我們結婚吧,我也好照顧侍候你。」

馬文仲說:「慶玉,你現在後悔還來得及,我是個不中用的殘廢人,結婚可不是過三天兩天的,而是要熬一輩子呵。」

這位心底善良的姑娘有著湘西人的血性,只要選擇自己的道路,就會走下 去,決不回頭:「我就是要侍候你一輩子,後天咱就去鄉裡辦結婚手續。」 馬文仲父母看著這在他們眼裡也不成比例的一對,不知所措。娘說:「姑 娘,可不能一時衝動。明天把這裡的土特產帶點走,給你媽捎去,就回湖南吧 ,讓文仲他爹打個車票。」

谷慶玉忽然跪倒在馬文仲父母面前:「爹,媽,文仲需要我,這裡的學校離不開我,您二老就讓我侍候他吧,這輩子死到黃河也情願了……」 兩位老人這時哽咽地說不出話。

結婚之後

一九八八年二月二十五日,在馬家牆上,簡單地貼上喜字。他們結婚了。 更喜歡的還有學生,為學校裡又來了一位新老師高興。小院裡滿是喜慶氣氛。 湘西的馬合口村與中原的馬野庄,似乎都有著馬的緣份,村名竟這麼巧合 。我們採訪耶天,當要記下日期,竟是一九九六年二月二十五日,谷慶玉對我說:「你們來得真巧,今天是我們結婚八周年的紀念日。」

新婚的喜氣很快就被生活的沉重代替。婚後,實際生活中,困難比谷慶玉想的要多得多,剛開始時,因為摸不清馬文仲身體已失去平衡的特點,急得谷 慶玉手忙腳亂,有一次,她看到馬文件拖著凳子過門檻,腳抬不起來,就上前去幫他,剛一挪動他的腳,不料他竟仰面朝天,噗通一聲摔倒在地。原來,由於肌肉萎縮,馬文仲的腰部臀部一點支撐力都沒有了,要想挪動他的腳,讓腳抬起,必須得先扶住他的上身才行。

入睡前,谷慶玉把馬文仲從凳子抱到床上,諼他坐在床沿伸下腿,以便好蹲下身為他脫鞋,誰知剛放上,馬文仲一頭裁倒床下,額頭磕破了、滲著血; 沒有倚靠,馬文仲根本坐不穩。谷慶玉撫摸著馬文仲的頭哭了。

每天晚上,她總是給馬文件的身子擦洗乾淨,再艱難地抱上床,然後脫衣 。為了怕長期固定一個姿勢身上長褥瘡,夜裡每隔一兩個鐘頭要為他翻翻身。 村裡的公雞打鳴頭一遍時,谷慶玉又得先起來,自己匆匆漱洗後,去燒火,做飯,再給馬文仲穿衣、洗臉、餵飯,等第一個學生沒有進教室裡,還得把馬文仲背到教室,坐好,準備上課。

谷慶玉說:「他的身體對我來說,實在太重了,每次背他上講台,都非常吃力,有時竟連續折騰好幾次都背不起來,這時我就想,要是自己長得身材高 大一點該有多好。」

那段日子,馬家窮得還捨不得去買輪椅,一連四年,一千多個日日夜夜, 馬文仲沉重的身體都是讓谷慶玉那瘦小單薄的身子背來背去的。

後來到了一九九二年,一位學生的家長叫張丙修,不忍心看到這種場面, 專門從西安捎來一輛輪椅,給了馬文仲,而在這以前,一位湘西姑娘所能盡到的全都做到了。

難怪當輪椅來時,夫婦倆欣喜若狂,那天,谷慶玉讓馬文仲在輪椅上坐好 ,推著他在村裡坑坑洼洼的街道轉了一圈,高興得谷慶玉哭了,要知道,她當了一千多天輪椅呵。

在谷慶玉剛剛嫁到馬家那一段日子,因責任田無人管理,糧食不夠吃,得配很多粗糧,這和她那江南魚米之鄉相比,天壤之別。剛來時的幾個月,因為生活上不習慣,谷慶玉對著鏡子一照,人整個瘦了一圈。為了第二年能打下糧食,她不得不挑起種地這個重擔。這個江南女子人小力薄,晚上收工,勞累一天的身子歇都不能歇,還要接著為丈夫做飯,幫他解手、刷牙,為他脫衣、洗澡,抱他上床。

第二年地懷孕了,帶著孕身下地幹活,不小心讓驢踢傷了肋骨,幾天不能起床,因勞累過度,她的第一個孩子不滿天就早產了。

床上這頭躺著產後的她,另一頭躺著癱瘓的他。據說女人產後一定得照顧好身子,不然落下病根一輩子治不好,可她生下孩子第二天,帶著產後虛弱身子又開始照顧丈夫。她知道,自己痛苦一點,可以幫馬文仲,馬文仲沒有自己 ,就不能動一步。

不管丈夫備課備到何時,她都安頓好他才和孩子睡覺。有天冬夜,因為孩子尿濕了褲,谷慶玉怕孩子睡時冷,就先和孩子睡下。等馬文仲備完課,還不見人來,他就用臀部一挪一挪移來,看到母子倆睡得那樣香,他不忍叫醒,就 趴在床沿上睡了一夜,第二天凍得感冒。谷慶玉心痛得再也不先馬文仲而睡了 。照她的話說:「誰能沒個頭痛發熱,可我不敢病,是病不起呵,我一躺下, 整個家庭都要停止運轉。」

一個女人所能承受的一切她都承受著,所能奉獻的她都奉獻出。只有實在忍不住了,她才背著馬家的人,一人到村外偷偷地哭一場,她想到幾千里外的湘西山水,想到和父母不辭而別已經整整七年了,除了靠通信,沒有回去一次 。她想到生她養她的故鄉,媽媽,真想摟著你好好去痛哭一場啊……

回家,度日如年的十天

從一九八八年到一九九五年,谷慶玉整整七年沒有回家。七年中,更多靠通信和父母聯繫。每次寫完,她總不忘在後面寫上一句「爹、媽,放心吧,這 裡一切都好」。這句話不知在信中重複多少遍。她沒有告訴父母中原的「乘龍快婿」是一位不能自理的殘廢人。父母年事已高,也有病,怕他們知道後心裡承受不了。父母每次要照片,她總是把自己笑得最甜的那張寄去。

妹妹有一天來信,信寫得很長:「……姐姐,你在中原真的很幸福嗎?怎麼幾年都不回來一趟,要是在那裡真待不下了,就回來吧,咱承包的漁塘年年也能收千元,姐姐,我好想你啊,哪怕回來看一眼再走也行,姐姐……」

谷度玉讀著讀著,讀不下去了。

風燭殘年的父母也接二連三地來信:「孩子,你再不來家一趟,我們就要去看你啦,哪怕千里萬里。」為了不讓年邁的父母來,谷慶玉在一九九五年春 節前,只好一人前去回娘家。
當她又看到那朝思暮想的故鄉山水,推開作別了七年熟悉的家門時,看到母親已是滿頭白髮,她跪在母親面前,母女倆失聲痛哭,她要把七年的人生苦酸全都要傾瀉出來……

從中原到湘西,來回十天,但她在家裡僅只住了三夜四天,甚至還沒有顧得上串親戚看中學時期的女伴。她只和母親相處一起,要把多半的思念全付於這短短三天。

母親太想和女兒在一起了,可谷慶玉想到中原的馬文仲,也許在這裡每待一分鐘都是對馬文仲一年的折磨。她聽了黃河濤聲,她謝絕了父母再三挽留, 流著淚又踏上北上中原的路程。

在谷慶玉走後的十天裡,對於馬文件來說,是度日如年。村裡人說這姑娘會一去不返的。馬文仲儘管相信妻子,但心裡還是七上八下。十天裡,他每天都轉著輪椅到村口癡癡等待,月亮升起來了,他還呆呆地等。

谷慶玉回來時,她看到馬文件用手指在輪椅上深深地刻下了十道深印。

馬文仲抱頭痛哭:「慶玉,我擔心這輩子再也見不到妳了。」

學校的名字叫「希望小學」

馬文仲的學校儘管是所自己辦的,但一切都按正規教學制度。如今學校已有從一年級班到五年級班。自一九八六年辦學以來,十年一覺園丁夢,共為社會培養了八二零名學生,其中六一一名升入中學,以後考上了大學的有十多名 。教師也由過去馬文仲一人擴增到六人。馬慶蘭,二十一歲,教一年級數學。 馬瑞玲,十九歲,教一年級語文。馬文慶,三十二歲,教五年級語文。馬慶雲 ,二十三歲,教五年級生物。剛來一位祖小慧,原先是鄉裡學校一名代理教師 ,被馬文仲精神感動,辭去了主動來教二年級語文。谷慶玉擔任著音樂、體育 。馬文仲負擔最重,教初一年級的幾何、語文、地理、英語、代數五門。

七名教師中,每月基本工資僅領八十元,而這還保證不了。七名教師中, 其中有馬文仲的哥哥馬文慶、妹妹馬慶雲、馬慶蘭。為了學校,馬家可謂都投入了,連母親還負責著上下課的打鐘,那口鐘就掛在他家門口的樹上,是用生鐵換的。

學校一名學生一年只收八十元,其中僅書款就得四十多元,其他全部用到教學上。這樣的收費標準一直低於有國家財政撥款的公辦學校,遇到家庭困難 的孩子則予以減免。馬文仲知道,凡是來這裡上學的,大多是請不起學、落榜 的、比較窮的。僅今年招收的二百多名學生中,交不起學費的就有四十多名全免費。幾年來,馬文仲先後共資助一五六名學生免費。我們去見馬文仲耶天, 有一個孩子推著馬文仲出來,一問,正好也是個免費生,他叫馬長偉,十一歲 ,父親在家務農,母親有病。失學後,馬文仲全部免費,如今馬長偉讀初一, 學習成績一直很好,去年在全鄉語文競賽中還獲得過第一名的好成績。

學校沒有一分錢的資金來源,越來越多的失學孩子入校,給馬文仲一家帶來困難,但馬文仲給學校立下規定,在希望小學決不允許一個學生因貧窮而從這裡退學,有時學生連買課本的錢都不足,馬家就用自家地裡賣糧的錢為學生買課本,為了多省一分錢,全家人就靠省吃儉用,從牙縫裡擠。他們全家的生活長年維持到最低水平,從不敢買鮮菜,幾個饅頭,幾瓣大蒜,半碗鹹菜就是他們的一餐,只有在過年的時候,一家人才割幾斤肉,谷慶玉在產後,馬文仲的母親送來雞蛋,谷慶玉捨不得吃,讓賣掉:「一只雞蛋就能換一塊磚、幾片瓦,攢下來準備蓋新教室吧。」

即使這樣,鄉裡有許多收資還攤派到這朝不保夕的學校,去年鄉教辦室要繳集資資,攤派到馬文仲學校二千元,左借又湊,才找到了一千,另外一千實在拿不出來了,教辦室就從父親馬存英一年的工資中把那一千元扣出。

馬文件猶豫地對我說:「現在我什麼也不想了,只想能好好活下去,為黃河灘的教育盡一份力。不過現在我只感覺到內臟都全部貼到後背上了,有時痛 苦折磨得我都想去死,可是一想到慶玉,一想到學校,想到黃河灘還有那麼多失學的孩子,我就得掙扎著活下來,可我這病怕活不長了。近年,我聽說北京有個地方在永定路六九號,能看這病,石家莊衛生研究所也看這病,一問,藥費太昂貴,一個月就得一萬多,一萬呵,能蓋幾間教室;只好就這麼挺下去吧。」馬文仲在說這話的時候,孩子們正在讀課文,我清楚地聽到讀的正是課文裡的一篇 (蠶姑娘):「……春天天氣暖洋洋,蠶卵裡鑽出蠶姑娘, 又黑又小的蠶姑娘,吃了桑葉,睡在蠶床上,吐出白絲,蓋間新房,變成繭子 ,真漂亮……」

孩子們奶聲奶氣的聲音在我耳邊響起。

我這時只感到雙眼模糊,我真想問問,孩子,你們可知道蠶變成繭子的艱難過程嗎?那是要以死亡為代價的呵。

黃河灘區失學的孩子們,祝你們早日成才。只是多少年後可別忘了,在黃河灘的濤聲中,有一座在風雨中飄搖的學校,叫「希望小學」,那是你們最早的搖籃。在那座學校裡,曾經有過兩個人,一個叫馬文仲,一個叫谷慶玉……

读经开悟


净慧长老:读经开悟要经过十二个步骤


一.专诵一经
有的人选诵好几本经,有的人选诵一本经,我建议你专诵一本,除非已经诵得很习惯不勉强。为什么要专诵一本?它的利益在哪里?因为一经通则窍窍通,所以一悟了就悟了。那你诵那么多经的意义是什么呢?事实上还是要大彻大悟啊!所以诵一经能开悟,诵那么多经也能开悟,但是诵一经比较容易契入,诵多经很难契入,除非这一经已经通达了。
诸位,礼敬一佛就是礼敬诸佛,专诵一本经就是三藏十二部经都让你诵完了,所以不要落入那种不正确的知见里,心要专才能定。简单比喻给你听——现在一个靶心,你是射箭的选手,你只能够专心射那个靶心,直到你百发百中,你才有资格讲:“我可不可以射远一点?再射,我可不可以再远一点?”要到这样的程度,你才有资格讲,不要十公尺都射不到,就说我可不可以射五十公尺,不能讲这句话。连一本经你都不了解,那你要诵了三四本经,不要这样,甚至有的人清早诵一种,下午诵一种,晚上再诵另一种;或初一诵一种,十五又诵另一种,然后诵到很忙很累。所以,各位要专诵一本经。

二.一日几遍
你一天读几遍,这个很重要,以《金刚经感应录》的例子,没有人一天只诵一次,最少每天10遍,最多的一天60遍。一天60遍要多久时间呢?如果已背诵起来的人,一遍诵十分钟,至少每天就要五小时以上啊!哪一个人心可以稳定五小时以上,那这个人不简单。但我的意思不是叫你要读诵很多次,而是你自己要为自己做一个定课:定课是我每天一定要做的,我有多余的时间再学别的或诵别的,就像心有余力则于学文。定课跟散课不一样,先规划针对个人需要设计表格,按照个人想要怎样的修来做这样的功课,然后自己做这样的演练,所以一日诵几遍,以《金刚经》来说,奉劝各位一天最少诵三遍,约一小时。其他内容较多的,如《地藏经》《六祖坛经》,则一遍就可以。

三.经文熟练
如果念很久,经文还不熟练,事实上是你念起来没有味道,若你诵经诵到如行云流水,自然就会有法喜;诵经诵到突然之间不见经,不见身,也不见人,那是个什么情形,自己去体会。也就是说这经文你要相当的熟练,读起经来身心才会投入。

四.字当念对
是不是每个字都念对,是不是每个字都没有漏掉,还是多念一个字,为什么念经文最后都要再念补阙真言,为什么要再念补阙真言?诸位,你有把握每次念都念对,都没有念漏掉吗?我们察觉到,几乎每次念都有这样的问题存在,所以要选诵经这法门的人,你的诵经就要每个字都要念对。先看到字,一字一字的念,自然不会念错。

五.速度宜稳
我们常常会念顺,但速度不稳,我们比较熟的地方常会快速的念过,这样不对。要稳每个字都要稳,都要跟第一个字一样的稳,往往我们熟悉的文章或句子,一下子就念过去了,这是习气,不能这样习气作祟,要有定力,所以在念的当中全部要稳,但稳的时候又常常有个地方会断掉,段与段之间会断掉,会停顿一下。诵经要段与段之间速度要一样,字与字之间速度要一样,不能断,尤其念到断句很明显的时候常常会断掉。

六.气要顺畅
最困难的,气要顺畅相当不简单。所谓气要顺畅,就是念这本经,从头至尾都不断掉,换气要换到自然而不断掉任何一句。所以稍有不顺,就会断句。每次念一直断气,那这本经念起来就会不顺畅,如果念起来很顺利的话,那会身心都很舒服,就像打坐要数息,数息当中要本身要去调息,息调得好,坐起来很舒服,息调不好,坐起来相当的累。因此诵经要有诀窍:注意力摆在丹田不要出力(不是小声),用丹田的力量,不要念得很僵硬,要念得柔软,会愈念愈稳定。

七.口中甘露
在打坐时舌顶上颚,为什么要舌顶上颚,好处为:1、不会口干舌噪;2、不会上火。同理,不会诵经的人,很用力念的人,诵一部经下来没声音了,尤其是大部经一次诵下来好几个钟头,一念下来都失声,而且边念边喝水。如同爬山的人,真正会爬山的人很少喝水;同样的道理,会诵经的人、会打坐的人,也是如此。 

八.心生恭敬
做任何事态度最重要,这个态度会决定你刚才诵经有没有意义。我们诵经完,一定会回向念:“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是用你清净的心,去庄严佛净土;如果你没有恭敬的心,你根本就不清净,不但不尊重自己,也不尊重三宝,所以诵经要心生恭敬。

九.心生法喜
你有没有诵经诵到法喜充满?还是偶尔有偶尔没有呢?举个例子:现在有一个神枪手,他应该百发百中,如果百发中一发没中,则不能称他为神枪手。如果你能每次诵经都法喜充满,就如同那位神枪手般。但我们有时心情好,诵起来就法喜充满;心情不好时,诵起来就不法喜。所以你诵经时,要常常法喜充满,如果你每次诵经都法喜充满,这表示你已进入状况。

十.不起妄念
诵经不起妄念,谁能不起妄念?除非是个开悟的人,所以几乎诵经都会起妄念,但你不用害怕妄念起,继续诵你的经,甚至你还会边诵时边想到诵完要做什么事情!我们的心实在太不可思议,所以不起妄念是我们想要的结果,但是我们现在还会起妄念是很自然的现象,不要让它困扰你,不要让它产生挫折感,因为这是正常的过程!

十一.自然背诵
我们常常看到不懂字的阿婆跟着师父念经,到最后整部经都背起来。常听人说老人痴呆症,反而年轻人犯痴呆症,背都背不起来。阿婆为什么可以背起来呢?研究的结果:当一个人懂文字,随时要看都可以,但是对完全不懂文字的阿婆来说,当她在与别人读经时,她会特别的专心,反而我们懂字的不专心。所以一个懂字及一个不懂字的人一起背《大悲咒》,大部分反而认识字的比较慢背起来,就是这个道理。

十二.心开悟解
我们说修行,要修戒、定、慧,诵经时戒、定、慧三个同时具足,三个全部都有,所以会开悟。为什么?因为诵经时不会去犯戒,所以是能持戒;专心诵经,就是有定;经诵久了,其义自现,自然就有慧。

Feb 14, 2015

掌老師與我


掌老師與我             

王財貴博士述於民國67年(本文取自國文天地第三期)

--------------------------

      自從見了掌老師,我的生命就起了變化。

      民國五十八年,剛從台南師專畢業,被分派到台中山區逢甲國民小學服務。這離了母校,遠離了家鄉,我第一次深深感覺到前途的渺茫。幾天後,下山來購買米菜油鹽,回途中,在山邊看到一個涼亭下有七八個小孩子,有 的坐著,有的站著,有的靠著柱子,正在讀書。仔細一聽,有的背論語,有的讀唐詩;和著下午的輕風和蟬鳴,語調清朗可愛。心裡激起一陣羨慕和訝異——這不是所謂弦歌之學嗎?在這窮鄉僻壤間……難道我偶然踏進了仙境?向四周望望,記住了這個地點和那個亭名 ——顧亭。回到學校,迫不及待的問起這事。同事們異口同聲叫道:「啊!掌牧民先生!那是掌老先生教他們的!」接著:「他是一個現代的『隱者』,平常很少出門。但是常有達官貴人和青年人去訪他。」「聽說那些坐黑頭車來的都是他從前的朋友或部屬。青年們則都是去問學的。」「他只喜歡教人讀書,卻很少說起他的來歷,所以他的身世,很少人知道。」「聽說他是日本留學生,但從沒聽過他講一句日語,書架上也沒一本日文書。」……同事們你一句,我一句的直說,愈講愈神祕起來。我問:「那你們一定都跟他讀書囉?」只有一個楊老師說他去過兩次。因為那裡禮節很多,進門時要躹一個躬,入了門,要向孔子像行三個禮,然後再向老師敬個禮才算週到。老師又都教人讀那艱深的古書,所以不敢去了。別人聽說如此,也都裹足不前了。但我真想去看看,那位同事就選了個週末帶我去。

      老師住在山下,從小學到那裡要翻過三重山嶺,大約走上四十分鐘,屋子很古老,庭前有幾棵蕃石榴和一株梅樹。梅樹下有幾個青年正在下棋。那些人後來我都稱他們為學長。

      那年掌先生才六十九歲,但看起來已經是八十歲的樣子。穿著白長袍,坐在沙發上,目光炯炯,臉上散發出一股奇逸高曠的神采,嚴肅中卻帶著祥和,就像想像中的古儒。屋內擺設很簡單,向門的壁上中間貼著一張至聖先師像,旁邊掛著一個古色古香的木匾,題著「麗澤草堂」四字。右壁一列書籍,老師就坐在書架前。他看見陌生人來,就站起來點頭微笑著招呼,直到我行完禮才坐下。介紹過後,他問我來做什麼。我表明是來求學的。他很高興,笑著就問:「讀過四書嗎?」我回答「在學校裡都讀過了。」他要我舉幾章解說解說。我才覺察到在學校裡讀的,只不過應付考試罷了,那能自由講說呢!竟找不出一句話來說,正在尷尬,他和藹地說:「當然,你們怎麼能呢?不要緊,不要緊。」接著說:「四書是中國文化的基礎,凡是中國人都應該好好去讀它。尤其讀古人重要經典,必須「辭熱」才能「義透」,最好能讀到八九分熱,隨時可以舉其辭。你去買一本,好好讀吧!」於是為我講了「學而時習之」一章,發揮得很廣遠,通於人生天地,彷彿把我的心直拉到雲霄上放著。從那天起,我才知道讀書並不是解釋和翻譯而已。

       半個月後,我接到入伍召集令,去向老師辭行。他拄著拐杖送我出門。他行動已經不大方便了,但還是勉強一步步很踏實的走。我要去扶他,他一直說不必。請他留步,又不肯。一直送到馬路邊。我走了幾步;他叫住我,只吩咐一句:「要好好做人,好好讀書哦!」等到我走遠了,要拐彎時,忍不住再回頭看,看到老師還站在那裡,身子消瘦而脩長,戴著瓜皮帽,一襲灰色長袍,臨風輕擺,慈祥地對我揮手。

       到了鳳山,我寫信給他,他立即回了一信,毛筆淡墨,寫在毛邊紙上,字跡工整古雅,那時老師寫字,手會發抖,很少寫信了。我一直珍愛著這唯一的墨寶。

       五十九年春天,我受完了基礎訓練,回台中去拜望他。他問了我許多軍中生活和讀書的問題,我居然有很多「心得」可以報告了。他一直微笑點頭。並告訴我「讀聖賢書,除了瞭解文義外,更重要的是要能在日常生活上應用出來,才算真讀了書。」於是舉「見賢思齊」一章,說:「只這一章,可以終身奉行,受用不盡。」我忽然大有領悟,此後讀書,就較能「反省體察」了。老師又從書桌下拿出我給他的信,除了指正我信封的格式外,指著信上的字說:「你的字寫得不好,以後要寫好些。」我答:「我也曾用心想寫好,但一直都沒辦法,我看大概沒有寫字天才吧!」他忽然瞪大了眼睛,厲聲說:「這什麼話!聖人偉大,也是一個『學』字而已,天下那有用功而不成的事!」一面說,手指一面在桌上敲得格格響。我嚇了一跳,許久說不出話來。他才又心平氣和地問我有沒有學過書法,我說學校裡書法是規定的功課,他問我學那家碑帖。我說就自己這麼寫出來交作業罷了。他嘆了一口氣,把身子往沙發一靠,閉上眼睛,緩緩地說:「當今學校教育,怎能教出一個人來!」許久,又瞪著我說:「你這叫『無師無法』,你的學長們,沒有一個不學書法的,都已有可觀處。你就開始學吧!寫字取法,必須在漢魏以上。你會寫字了,才不愧為人師表。」老師的手不能寫了,就叫一個學長教我,然後拿給他批改。我天天寫,果然有了進步。後來在軍中遇到忠誥兄,給我更多的指導,到現在寫字居然成了我的嗜好之一。老師也略略提到我的文章不好,但他說這是急不得的事,須要多讀書、多見識。所以沒逼我作。到今天,我還是怕寫文章,有點悔恨為什麼老師當時不強迫我每天作一篇呢。

       那天,我們一直談到傍晚,老師留我一起用飯。取出一瓶「金門大麴」,問我喝不喝?我說不喝。他笑著說:「那有男孩子不喝酒的,酒者興也,助也,談也……。」就講出一大片道理來。邊談邊喝,我竟喝了兩杯。覺得有點飄飄然。老師大笑說:「這就好了,孔子說:『不及亂』。絕不可喝得過分。但喝少了,毫無感覺,也等於沒喝,到了飄飄然,正好。」

       夏天,分科教育結業,我奉調到成功嶺當排長,每逢假日,就往老師家跑,老師一直關心著我「帶兵」的情形,常問我的「心得」,起初,滿以為此事易為,那知後來問題愈多。他對我說:「要把兵帶好,不是簡單的事,看諸葛武侯、曾文正公都是個儒生,受命於危難之際,而能統領大軍,克建大功,其中必有道理在,而這道理都是在他們年輕時早有胸竹了。你現在雖是一個小排長,也應該懂得一些治軍的道理,道理通了,做大做小,總是這等子事。」於是「命令」我一定要好好看曾文正公全集。回營途中,我就買了一本,恭恭敬敬地從頭看起。嚇!那真是一本好書!直到現在,我都還能回憶起當時帶學生「打野外」,利用休息時,靠在樹下讀一段家書日記,被那種親切有味的文章所感動的心情。

       因為古文程度還很差,所以讀到詩文集和書牘時,就卡住了。老師叫我先放下來,以後再看。要我另外讀宋元明儒學案。我一聽到「宋元明儒」四字,大吃一驚,忙說:「老師,人家都說宋元明儒太過刻板,一點也不活潑,把人性都壓制了。我個性又比較拘束,恐怕不適合讀。」老師聽了,很不高興的問:「你聽誰說的?」我一時吞吞吐吐,也不知是誰說的。就說:「反正大家都這麼說!」老師更不高與了:「你自己都還沒看過這些書,怎麼就跟人家亂講起來。以後再聽到有人這麼說,可以先問問他讀過沒有,體會過沒有;再問他刻板在那裡,什麼書才活潑;說來我聽聽,不要光胡扯!我說給你聽:梁啟超少年時就文名滿天下,後來見了康有為。康先生拿出這兩部學案來教他,都是他見所未見、聞所未聞的道理,梁氏於是大為驚服,以後學問也進步很多。現在的人常常還沒讀到書,沒有折過節,就想飛。你先讀讀看,然後比比看,看看誰才真活潑,誰才真瀟灑!」那天晚飯後,就在書架上取下兩部書,親自「監督」著我朗讀「胡安定」,「薛河東」兩卷,老師閉著眼睛傾聽著。讀錯了字,他馬上糾正;讀到較難的句子,或地名官名等,就稍加解說。到有重要事件或語句,就叫我停下來,講解一番,發揮一番,或問我的感想。所以「公裳拜母」,「遠道買肉」等故事,以及「聖人不貴無過,而貴改過。」「博文是明此理,約禮是行此理。」「人心有一息之怠,便與天地之化不相似。」等名言,都在陣陣心靈的震撼下刻入了骨髓,只覺愈讀愈有味,當把兩卷讀完,已是夜闌時分,竟然荒雞四啼了。兩個人卻意猶未盡,一點也不覺疲累。最後,老師說:「讀書之樂,盡在這裡,你說說看,學案給你什麼沉悶不活潑?」後來老師每教我讀一本書,總這樣先要我在他面前讀一兩篇,聽他講解。然後自己接著讀下去。記得他為我講過的還有史記項羽本記、尚書咸有一德、詩經關雎、易經繫辭第一、禮記儒行等。只可恨自己太不爭氣了,並沒能好好接下去讀。實在辜負他老人家太多。

       我受教漸多,與老師談得也越博雜。有學長來,也叫我向他們請益,所以時間總覺不夠。老師便要我星期六去,在那兒過夜。有時,直到星期日晚點名才趕回軍營。就在這一天半之間,我最近讀的書、想的事,都被指正、疏通和點醒。每次都那麼充實而有味,令人心中湧現一股躍動的喜悅。另一方面,在這一天半之中,受到最好的關照;老師會存問身體和精神的好壞。吃飯時,就介紹擺在茶几上各種北方麵食和江蘇小菜,並告訴我如何品嚐好酒好菜。晚上,便和老師的孫兒輩一起睡。有一天談得晚了,隔天天已大亮,我還沒起床,忽聽窗外一聲輕喚,我一聽是老師的聲音,立刻起身答應。他隔著紗窗問:「醒來了嗎?」我回答醒來了,他說:「如果還沒睡足,再睡一會兒。」但我已下床了,趕快到草堂來見老師。老師緩緩說:「我本想輕輕地叫你看,你如已醒著,就不可賴床;曾國藩一生都強調要早起,記得嗎?如果你還沒醒,就表示你還沒睡夠,應該再睡,沒想到一聲把你吵醒了。嗯!精神還好嗎?如果感覺可以,到外面樹下去把昨天講的『夷齊列傳』背好來……」我捧著書到屋外梅樹下,忽然了解了什麼叫做「愛學生如子弟」,什麼叫做「如沐春風」。

       退伍後,回到小學來,拜謁老師的機會更多了。我常在下班後,走上四五十分鐘到山下來侍奉老師。大半都到十點才回去。老師體氣較好,談得較起勁時,往往不覺漏移三更。有時就留著過夜,有時選是摸黑回去。山徑崎嶇,蜿蜒在叢叢竹林之中,有些路段蔓草高過膝蓋,只憑著老馬識途,一步步踏下去。若遇天晴月明的良夜,我常愛在半路一個峰頂上坐下,環視沉寂的群山,傾聽遠近野蟲低嗚和此起彼落脆響的竹落滴聲。天地森然,我心澄然,不覺是置身在荒山的夜裡。但若遇上淒風苦雨,則不僅路滑難走,兩旁的石樹,遠近的山皴,也都變得鬼影幢幢,竹叢更發出吱吱可怖的哀號,說不定草下忽然會鑽出一條青竹絲或雨傘節來,我只好咬著牙趕路。有一次告辭前已是三更,我問老師:「如果我在路上遇見鬼了,怎麼辦?」老師笑著對我說:「你就問他為何找你,你平生不做虧心事,他不會害你的。」接著嚴肅的說:「天下一切事都有個道理,就是鬼也應該講理的,你不用害怕。」後來,如果感覺鬼要出來時,我就想起這話。還好,一直都沒真正遇上過。若果真來了,不知我能安心對付否?

       雖然老師對「大德不逾閑,小德出入可也」並不常引用,但他對學生的生活指導卻是遵守這原則的,學生有了錯誤的思想或行為,小處總是寬容而不言。但遇到大原則,常會嚴厲責備。例如我曾有好幾次在老師面前發牢騷,起初,老師還和氣勸慰。但當有一次我不知自休,大大感慨什麼世風日下,教育無效,國家文化似乎沒有前途時,老師忽然生氣地罵:「這樣你還讀什麼書!事在人為,社會風氣豈不也都是人做出來的?你不能自立立人,反而只有牢騷滿腹,同趨下流。做個小人而已,還讀什麼書!」氣得直跺腳。又急切地說:「子夏不說嗎:「執德不宏,信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無。」你執個什麼德,信個什麼道來著?一個人最重要的是「氣長」,說志氣如虹,說長江萬里,說百折不回,說知其不可而為……。我看你的志氣有多長,一遇到挫折就……唉!」好一會兒都不平息。我慚愧得無地自容,也不知如何謝過。過了幾天,老師又把人才和天下風氣的關係,以及儒者樂觀進取的精神詳細剖析譬喻給我聽。語氣平和,兼雜笑語,好像深怕我那天被罵得受不了似的。啊!老師,您怎知道,那天我反省過後,只有感動,並無絲毫的埋怨和害怕呢!

       老師自己其是篤信篤行的,他老來身體不太好。有一回,突然告訴我說:「你看宋明儒者,除了少數幾個外,大都壽命不長,因為他們讀書用力過猛,如果缺少運動調劑,最傷身體。你現在常到我這裡,來回兩趟,少說也有二十里,是最好的運動。我的身體最先衰弱的是雙腳,因為讀書人常坐著,不用腳,現在一年比一年差了,你應該從現在就隨時注意身體。」我除了頻頻點頭外,並向老師建議,他也可以開始鍛鍊,又很冒昧地舉了「窮且益堅,老當益壯」一語以資鼓勵,老師聽了哈哈大笑,不以為然。但停一會兒卻說:「你說得有道理,我可以試試看。」

       過了半個月,我早把這件事忘記了,而老師卻告訴我:「程子說:『性從偏處克將去』,果然沒錯。這幾天我每讀書倦了,就起來散步,一天大概有七八回。起初在屋裡不敢出去,後來,咦!發覺可以支持較久了,就到院子去,可以繞個三兩圈,再回來,也不覺太累,五年來沒有走過這麼遠的『路』了。你的建議真不錯。」我非常高興,只有暗祝老師能日漸康強。過了不幾天,我傍晚下山,在路中意外地看見老師拄著拐杖和一位學長走在一起——老師能走路了,真令我興奮。從那時起,幾乎每天一下班就「跑」下山去陪老師散步。乘著晚風,踏著斜陽,跟隨在修長的身影後,老師會問:「朱子陽明的格致意義有何不同?」「什麼叫做動亦定,靜亦定?」「通鑑看到那一朝了?」「今天中央報上的某篇文章看到了沒有,感想怎樣?」……老師偶爾也教我吟詩,當走累時,坐在河堤邊草地上,對著隔岸青山,老師用拐杖擊著節拍,他吟一句,我學一句。對於這種簡單的中國「天籟」,學起來反覺得比唱歌還難。老師總嫌我「氣不暢」,要我放鬆唱,「像那山川魚鳥一樣嘛!胸襟毫無阻隔,才能將氣放出來。」絕句、律詩;平起、仄起都各有調式,雄渾和淒清的句意也影響到音調的低昂緩急。看老師時而瞪大眼睛,時而咬緊嘴脣,或蓄氣滿腔,而後迸發一瀉;或低吟慢詠,綿綿不絕;真令人陶醉。我想這大概就是所謂「讀書聲出金石」吧。可惜,現代讀書人對這種素養,久已不講求了;對這種樂趣感覺得太陌生了,我也一直沒能學到它的化境。

       記得老師最遠能走到半山腰的小土地廟。路上行人稀少,廟前的石桌石椅好像專為我們設下的。我們常在這裡休息,談到天色昏黃才回去。有一次老師指著廟門的對聯,問我:「那聯子作得如何?」我一看寫的是:「福德福為德」,「正神正是神」。心想:土地公又叫福德正神,這短短一聯,能嵌入四字,真不簡單。正沉思間,老師又說:「發覺有毛病沒有?裡面有一個字該換。」我東找西我,找不出,老師指著下聯說:「正神正是神,是說因為正義所以是神,是正神;這一句很好。」又指上聯說:「福德福為德,就講不順了,你再想想看!」我想了想,才發覺「福」與「德」的關係不夠明白。老師要我換個字。我首先把「為」字換成「自」字,後來又改成「從」字,再改成「因」。老師評定說:「『自』字仄聲,不合。『從』和『因』都可以。但聲音不響亮,我想改用『由』字如何?」「福德福由德,正神正是神。」我大聲朗誦了兩次,師徒大笑而起,太陽已經西下了。老師教我作對子,大概是從那次開始的,因為他說經史是米飯魚肉,詩文是水果,都是不可缺的。後來有一次我在草堂前掃地,老師叫住我:「你現在手動著,心裡閒著,我出個題目,你一面做工作,一面想想看。古人有句話說:「文能安邦,武能定國」。你另外想兩個句子來代替這個意思。」我用了我所有對聯知識,捏了兩句:「制作垂千秋典則,胸中藏數萬雄兵」,滿以為對仗工整了。老師一聽,卻說:「意思是表達了,但嫌用力了些,凡作文不可以太彫琢。我心裡的底案是:『文能感人,武能勞作。』你讀過學案,應當記得前儒說的『未能感人,皆是我誠意未到』一個人在文方面能感動人,可見其德修了;孟子過化存神也不出感人之意。又你讀曾文正公集,記不記得曾國藩一生恪守的是勤勉一事,前儒也說:「辦事第一要耐煩」,一個人在武方面能耐煩勤勉,任勞任怨,天下還有不可為之事嗎?因為剛才看你在勞作,所以想到這兩句,你要好好記著。」老師的話,就常是這麼簡單而深入。每年中秋,老師總叫學生們撰個聯,貼起來互相觀摩,這樣可以看出同學們的書法工夫以及考察個人的志趣。大家一面飲酒,一面剝餅,一面討論著聯語,常鬧到深夜。

      老師一有好東西,都分給學生們同享。學長們有的年紀較大,跟老師較隨便,一進門就往桌下找,老師問找什麼--原來在找有什麼好酒可喝。因為老師有時會把喝剩下半瓶的好酒藏著。好讓在外地的學生回來也能分享得到。有的同學從遠地回來,偶兒也帶一兩罐新巧的罐頭或幾個別緻的糕餅之類與老師共進一餐。師生幾個邊說邊笑,兩杯好酒,幾盤小菜,一人一個羊角饅頭,居然可以吃上兩個小時。老師以見到學生為樂,學生以聆聽老師談話為樂。在熱閙時,老師總合不攏嘴,常說:「看到你們個個好學,我就感到民族的生機無限。」除此之外,老師很少收受學生的東西。猶記我退伍後第一年過春節,遵照世故,用紅紙袋包了三百六十元給老師拜年。磕過頭後,老師拿起紅包,抽出錢來說:「你剛會賺錢,一面要多買書,家裡也需要你補貼,錢是不夠用的,我的生活還過得去,你這些錢拿回去,留下十塊錢,我收了,也算成了禮,要知道,禮在有無,不在多少……。」「還有,你該在紅紙袋上寫上『年敬』兩字,然後署名『受業某某』才合禮。」所以我所獻給老師的「束脩」就是每年春節的「年敬」十元。我不知真合禮否?但老師卻一直很高興。最後老師病得很重,入院,決定要開刀。符合血型的十幾個同學暗中商議,以為新鮮的血最好,便要求捐血,每人五百西西,我也是其中一個,但因為幾天來看顧老師,身體較累,抽了三百西西時,醫師說我臉色不好,不可以再抽,才由一個身體最壯叫謝忠材的同學多抽二百西西。雖然,捐一點血是微不足道的事,但老師在開刀後醒來,醫師無意中告訴他時,卻大為訝異,責備我們不該如此。然後閉目沉思,久久不語,淚水忽然從老眼中一顆顆掉下。我們第一次看到老師如此傷心,幾個同學也都哭了。

       老師半生就這樣無條件地勸人學好,教人讀書。以改良社會風氣,肩負中華文化自任。他曾在草堂中貼了一句話:「來者不拒,去者不留。」所以來學的人有四五十歲的,也有國小二三年級的,有博士大學生,也有工商官場中的人,前後千計,隨時而來,隨意而去。有的捧經問道,有的請教疑難,甚至為學生疏導情感,拿錢資助學生生活。一向沒有課程,也沒有教材。只有一個一定的原則——好好做人。他常感慨地說:「教育之事,一定不可以獨靠學校正規教育,學問是要切磋,德性是要琢磨的,課堂上,一班那麼多人,上課下課,總是粗枝大葉,做不到細處工夫,不能真正感動人心,難怪青年學生對文化隔閡愈來愈深,社會上應該提倡私人講學的風氣,補學校教育之不足,兩軌並行,確實造出一批人才來,才能把中國文化傳下去。」為了造成讀書風氣,老師並領導學生發起了捐書捐款活動,在鄉間成立了一座簡陋得僅足以「遮風雨,避日月」的圖書館,每年並舉辦一次書法展覽,對地方上的學生造福不少。他又曾編了幾句話,要來學的小學生一進門就朗誦一遍,聽久了,我們較年長的也背上了--「來這裡,學人道;學人道,能自救,能救人,能救國,能救世。」從這幾句話,我們更深切地體會到老師的教學旨趣和用心。

        有位學長說:「來老師這裡,所學的都是第一等事:喝第一等酒,寫第一等字,讀第一等書,做第一等人。」真是不錯,如今,一想到老師,我就想起那句話——「既醉以酒,既飽以德。」


Feb 13, 2015

讀經日誌


本節課我們開始複習論語並開始學習大學。讀誦經典之間,我們學習了《春曉》。

以下是本週發給同學們的作業紙。
================================

讀經日誌
學生姓名
日期:
家長簽字
承諾遍數:


誦讀論語《學而》第一,每日五遍

日期
每日功課
已讀遍數
星期天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星期一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脩其身。欲脩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星期二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脩,身脩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脩身為本。

星期三
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

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

星期四
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小人閒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后厭然,揜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星期五
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

詩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終不可諠兮!」

春曉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