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n 12, 2017

孺子入井

孟子 公孫丑章句上 第六章 是很值得背誦的,他是孟子性善論的著名例證和論述。

以下轉自王財貴教授的《從良知而行》
~~
所谓「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接下去就讲,「所以无恻隐之心,非人也」,然后扩大来讲,「无羞辱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我们把它解释一下,「乍见孺子将入于井」,这个「乍」字重要,乍就是忽然,忽然看到一个小孩子将要掉到井里去,「皆有怵惕恻隐之心」,这个「皆」字更重要,就是任何人一定有一种惊动不安的心理自然产生。你看,要掉到井里的是一个孺子,而产生惊动不安的人是你,这是非常奇特的现象,而这种现象是客观普遍的,不是一个人主观的,或者某一个时刻才有,是必然有,时时有,人人有。不管任何时「乍见」,一切人「皆有」。这个「怵惕恻隐心」我们今天叫「同情心」,它之所以生出来,不依赖任何外界条件,而是由于你真心真情的感动。孟子说「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就是说你这种不安和触动,不是为了你想如果去救这个孩子,孩子的父母会感谢你,也不是为了你计算救了这个孩子,邻居朋友会赞赏你,当然更不是为了倘若这个孩子掉到井里就会大哭大叫,你不喜欢听他哭叫,所以起了一个恻隐之心,想要援助他。孟子连举了三个「非」,从文学的修辞来讲,是以少代多,其意就是「非掉」一切条件。这种并不因为任何条件而来的真心的感动,这种真實的而且带有行动力的决定,来自于哪里呢?不来自于任何你能像到的条件,这叫「无条件」的命令,这种发出「无条件命令」的意志,叫做「自由意志」。就是你不知道从何而来,很自然的由你内在生命而产生的一个感动,一个决心,乃至于一个行动,这种感动叫做「善的感动」,这种意志叫做「善的意志」,这种行动叫做「善的行为」。而这种善的感动的可能随时都在,顺着善之感动而行,即是德行。不只是救一个孩子要这样做,人生的任何事情你都依照心之自觉去行,时时有此德行,即是有德的人。

~~

王阳明继承了孟子的思想,他说:“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传习录》上,《全书》一,第39页)。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